编者按:百年风华,初心依旧。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大河网特推出《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系列报道,主要围绕党史、重大事件、重要遗址和红色文物等,寻访河南红色遗迹,回顾那段红色峥嵘岁月,追寻红色初心,讲好中原红色故事,做好红色传承和红色教育,引导网友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鄂豫边军事会议旧址刘少奇雕塑

大河网记者 何心悦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这是流传在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的一句民谣。“小延安”作为革命老区竹沟镇别称,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3月22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不忘初心 寻访红色足迹”采访团首站来到竹沟镇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竹沟革命纪念馆,里面陈列有各色文物、模拟复原场景及满墙的图文介绍。采访团一行认真地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原来早在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点燃了革命的火焰。1927年4月,马尚德(即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确山李湾人)、张家铎等带领确山5万多民众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李畔林、赵子乐带领竹沟3000多民众参加了“确山暴动”,并在赵子乐家建立了竹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播下了革命火种。

“1938年2月,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派彭雪枫同志到竹沟全面主持工作。彭雪枫在竹沟创办了延安‘抗大’式军政教导大队,还在竹沟创建了民族抗日宣传队,创刊发行了《拂晓报》,并亲自题写了报名,撰写了发刊词《我的良师》。文章指出:拂晓象征光明、象征胜利,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希望。”据讲解员段金玲介绍,《拂晓报》早已成为安徽省宿州市的机关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竹沟设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在该纪念馆旁边),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个省的工作概归中原局领导。

那么究竟为什么竹沟镇又叫“小延安”呢?

抗战时期,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竹沟地委、竹沟县委我党四级机构所在地,我党在这里开办了一系列的训练班和学习班,每期学员达到几百人,毕业后被分配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组建了新四军二、四、五师,其中一部分成为三、七师的骨干力量。1938年3月至1939年11月,竹沟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共4800余人。同时,在竹沟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看到这种大好局面,刘少奇同志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竹沟就是小延安。”从此,竹沟就是“小延安”的美誉传遍了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竹沟也有窑洞”,不得不提到鄂豫边军事会议旧址,它位于竹沟镇北一座土窑内。据确山县文旅局副局长张春生介绍,1939年1月,李先念等曾在此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鄂豫边独立游击大队。“游击队成立后从竹沟南下,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1985年1月,这里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春生说。

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极端仇视。1939年11月11日拂晓,国民党反动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惨杀我抗日军民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就长眠着72位烈士。讲解员杨洋告诉记者,这里的纪念碑共39层,象征1939年国民党以重兵突袭竹沟制造的“竹沟惨案”。“纪念碑共有852块花岗岩砌成,象征在竹沟牺牲的无名烈士。纪念碑中间的红五星象征着革命、象征着党。在纪念碑四周共有八座拜谒石,象征着四面八方的革命志士汇聚竹沟。”杨洋说。

青山巍巍,绿水汤汤。竹沟革命纪念碑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