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广欣

鉴定对象:《又见奈良》

上映时间:3月19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种程度上而言,《又见奈良》采用的是非常日式的叙事方式。

面对战后遗孤这个沉重而巨大的历史题材,电影选择了一个十分私人化的切口:一个中国养母久未收到日本养女的信,她决定孤身奔赴日本寻女。整部作品也丝毫不见宏大叙事,贯穿全片的主角只有养母陈慧明、二代遗孤小泽和日本警察一雄三人,他们一直“在路上”,不断寻找那位只存在于书信中的养女陈丽华。除了在开场时以动画形式简述了战后遗孤的历史缘由之外,影片便再也没有直接描写那场战争。

但谁又能说战争就此消失了呢?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七十余年,但战争造成的代际创伤却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遗孤们的人生浸泡在伤痛中。战争剥夺了遗孤们的父母,也剥夺了他们的归宿。离开生活多年的中国回到日本后,他们成了“异类”:陈慧明的养女陈丽华,回到日本后曾在一家小食店打工,店铺失窃后她无故被怀疑;二代遗孤小泽,其遗孤身份导致她与男友的婚事泡汤。陈丽华回到日本后寻亲失败,终其一生都没能得到日本社会的认同;而在“孤独死”频发的日本,陈丽华最终成为众多“孤独死”中的一例,实在让人倍感悲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底色如此沉重,《又见奈良》却尽力拍得轻松而温暖,这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点。电影不回避历史,但最终的落点却是“向前看”。导演鹏飞为电影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走访了不少遗孤,他把采风时看到的鲜活细节都放进了电影里:许多遗孤一说中文都是东北口音、在家里自己腌酸菜包饺子、在屋顶架起“大锅盖”接收中国电视信号……这让人非常感动,承受着巨大历史伤痛的遗孤们并没有把自己放逐到过去,相反地,他们认认真真生活,尽己所能过好小日子。直面未来,或许是个体对抗历史伤痕的最佳办法。该片监制、日本导演河濑直美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只要能改变未来,那么过去也会随之改变。我在拍电影的时候,不管是描绘多么残酷的现实,最后都希望给大家带来光芒。”《又见奈良》对于伤痛的态度,正与河濑直美不谋而合。(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图片 | 剧照

责编 | 胡广欣

审签 | 郑宗敏

实习生 | 彭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