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颍川大地,百花争艳,一片勃勃生机。我们带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临颍县王孟镇坟台村,瞻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全国一级“战斗英雄”李海欣烈士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纪念广场,只见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李海欣烈士纪念碑”八个鎏金大字在红五星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顺着台阶而上,缓缓沿着汉白玉护栏绕行。看到碑的背面底座上镌刻的烈士事迹介绍,得知李海欣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时,我们不禁流下了热泪。大家无不感慨他的英勇顽强,惋惜他的英年早逝,脑海中仿佛映现出37年前李海欣烈士带领15名勇士顽强拼搏、威震敌胆、英勇杀敌的惨烈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海欣于1981年1月应征入伍,1983年10月入党。同年底,随部队开赴中越边境。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响,任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的李海欣率领全排战士英勇冲锋,于29日一举夺回被越军侵占的两个高地后转入防御战斗。

1984年5月17日,李海欣接到新的作战命令,奉命率领14名战士守卫142高地,该高地位于松毛岭地区黄罗方向最前沿,是我146号高地的警戒阵地,是控制那拉地区的一个要点,三面临敌,天天遭敌炮击。他们白天轮流蹲猫耳洞,夜晚防敌偷袭。每天只能吃两餐饭,饮水要到一公里外的河沟去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海欣紧密团结战士,守卫阵地。晚上他一个个地检查哨位,白天常替战士值班警戒。遭敌炮火袭击时,他让大家躲在掩蔽部,自己守在洞口。在他的模范行动感召下,在守卫高地的55个昼夜里,大家以苦为荣,烂裆不叫苦,伤口感染不下阵地。

1984年7月12日凌晨四点五十分,敌人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偷袭142高地。李海欣发现大批敌人偷袭后,沉着果断,命令全排“进入阵地,准备战斗”,当敌人离他们只有十几米时,他突然大声命令:“开打!”,话音刚落,战士们就同时用成束的手榴弹一齐砸向敌群,在李海欣的正确指挥下,在全排战士英勇抗击下,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偷袭。

此后,敌人便以十倍于我的兵力进行强攻。当南侧之敌逼近他们只有十多米远时,他和战友们又用手榴弹朝敌群砸去,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此时,二十余名敌人从东北方向突破前沿,李海欣立即命令杨国跃等五名战士,在堑壕里同立足未稳的敌人展开激战,毙敌十名,将敌打退。另一股敌人又从西侧冲上来,李海欣带领蒋志华扑过去,他用冲锋枪猛烈扫射,毙敌八名,并按响一颗预设的定向地雷,打退了敌人的冲击。

当李海欣转身观察时,突然被敌子弹击穿右胸,血如泉涌。战士要为他包扎伤口,他见敌人又扑上来,急切地说:“不要管我,快去消灭敌人!”忍着剧痛,向一颗定向地雷压火点爬去,按下电钮“轰”一声巨响,敌人又倒下一片。九班长杨国跃跑来又要为他包扎,他说:“别管我,告诉全排同志,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这时,他发现高地左侧的越军向上袭来,立即推开杨国跃,使尽最后力气,爬到定向地雷压火点,按下电钮,又引爆了一颗定向地雷。正在这时,敌人投来的炸药包在李海欣身边爆炸,李海欣光荣牺牲,年仅2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李海欣英勇献身精神的鼓舞下,142高地的战士们高喊着“为排长报仇”的口号,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激战,打退了敌人一个营和一个特工连的六次轮番攻击,以毙敌104名的辉煌战果,牢牢地守住了阵地。李海欣等十五位同志,被大家誉为“十五勇士”。

1984年9月4日,中央军委授予李海欣“战斗英雄”称号,把142高地命名为“李海欣”高地。9月14日,中共临颍县委、县政府、县武装部联合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向李海欣学习的通知,县政府把坟台村小学命名为“海欣小学”,并修建了纪念碑一座,让后人世世代代铭记李海欣的事迹,学习他崇高的革命精神。

英魂感天地,浩气贯长虹。在王孟镇烈士档案存放室,我们凝视着展板上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内心震撼不已。在王孟镇这片热土上,近代以来先后有15名优秀的英雄儿女,为了革命和建设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像李海欣、马保伟等许多英烈人物。他们以年轻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画卷,他们用不畏牺牲的精神和义薄云天的情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塑造了一座座永垂不朽的历史丰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勤劳淳朴的王孟镇广大干部群众在戮力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的宏大进程中,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每个人都要始终铭记和缅怀革命先烈,不断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勇创业绩,告慰先烈。

来源:精彩临颍

编辑 | 王 星

审校 | 张健雅

监制 | 梁占杰 张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