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健康报 记者 梁露露

4月2日是第14个世界自闭症关爱日。据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和北大医疗脑健康联合发布的《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报告》显示,全国约有300万自闭症患者,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

自闭症患儿听力完好却对外界的声音充耳不闻、内心丰富却无法与人沟通,他们就像是漆黑夜空里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在另一个我们无法走进的世界……

自闭症不仅影响患儿正常生活,也透支了普通家庭的经济和精力。什么是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帮助自闭症患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闭症病因尚不明确

六岁的苗苗因语言表达能力差到医院就诊,被发现患有自闭症。记者在与苗苗的母亲陈女士交流时得知,苗苗两岁多时还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上幼儿园后也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平时遇到同龄人,也从不与他们交流。

“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喜欢一个人玩纸盒或排列麻将牌,有时一个人可以玩两三个小时,无论谁喊她都不予理睬。”陈女士讲道。

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高超表示,自闭症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至今,自闭症依然是一种充满未知的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自闭症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父母年龄大、免疫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食物不耐受等因素也可能与自闭症有关。

性格内向与自闭症没有必然联系

在记者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部主任李恩耀交流时,一位自闭症患儿一直在周围跑动、讲话,可当记者与他交流时,他却没有任何回应,依然在自说自话。

李恩耀告诉记者,孩子爱不爱说话不是判断自闭症的依据。许多人误以为性格内向与自闭症有关。但其实,性格内向和自闭症虽有相似的地方,却没有必然联系。无论是开朗、活泼还是多愁善感,都是人们对性格的归类和评价,内向只是众多性格分类中的一个类型,而自闭症则是一种疾病。

“性格内向的孩子只是不主动和外界接触、不想和别人交流、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并不影响他与别人正常沟通。而自闭症患儿则是不表达、不沟通、不交流,即便他很闹腾、话很多,却依然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希望家长将两者分清楚,不要把内向的孩子归属为自闭症,更不要把自闭症当成内向的表现。”李恩耀讲道。

“自闭症等于天才”是人们对自闭症的又一误解。网上还曾流传一份“全球23名自闭症天才”名单,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都“榜上有名”。

李恩耀表示,部分自闭症患儿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极少一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比较好的能力,但并不能称其为天才。

三岁前是自闭症治疗的黄金时期

李恩耀指出,自闭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三岁前是治疗的黄金时期。因为此期间孩子的症状还不够典型,很多临床症状还没有形成,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还不够完善,可塑性很强。因此自闭症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目前,早期发现存在一定困难。因为有些孩子在一岁半或两岁之前的表现都是正常的,当他出现异常行为时家长不易察觉。还有些家长不愿接受现实,抱着“等孩子长大些再看看”的想法,从而未在早期发现孩子的病情。

还有部分留守儿童随家中老人生活,隔代长辈对孩子成长发育的关注度不够,也给早期发现增加了一定难度。另外,现在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机构数量少,要想做到早期发现,缺乏专业人才和相应的服务机构。

“自闭症患儿中,家长在孩子一岁半到两岁之间发现问题的情况占50%~60%,但真正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患儿不到三分之一。”李恩耀讲道。

自闭症与人们日常接触的许多疾病不同,两个患自闭症的孩子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症状,他们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也给早期诊断加大了难度。

需警惕儿童“五不”行为

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高超表示,自闭症患儿的早期表现主要有以下“五不”行为:

1.不看或少看。患儿与他人目光交流时间短,经常不与他人对视,或者目光漂移,扫一眼就转移到别处。

2.不应或少应。患儿对叫名字没有反应,对他人的呼唤充耳不闻,或者答应得很少,仅仅对妈妈的叫名有反应。

3.不指或少指。患儿不用或者很少用手指去指东西,需要帮助的时候,喜欢拉大人的手直接去做,不会用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需要。

4.不语或者少语。多数患儿存在言语障碍,表现为不说话或者说话少,语言发育落后等。还有一些患儿一岁半以前语言发育基本正常,一岁半以后逐渐出现语言倒退,不再说话。

5.不当。有的患儿对物品的使用方法不恰当,如反复关门,还有的患儿对某些或某种特定的声音表现出特别喜欢或特别厌恶。也有一些患儿存在言语不当的行为,如自言自语,说一些不符合场景的话、语调单一等。

当孩子出现以上异常行为时,家长应格外重视。同时,自闭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艰辛,家长一定要摆正心态,树立起信心。

首先要正确看待,学会接纳,正视孩子患病的事实。其次要放低期望,不要将其和正常孩子对比,要关注孩子自身的进步并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