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日,根据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长恨歌》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上演,展现一幅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新老上海的风俗画卷。该剧将上演至4月18日,4月23日起前往苏州、深圳、哈尔滨、天津进行巡演。

小说《长恨歌》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3年4月,《长恨歌》首次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搬上舞台,编剧赵耀民、总导演苏乐慈、导演周小倩、舞美设计刘杏林、作曲王继伟组成团队,引起轰动。

首轮演出至今十八载,每一轮《长恨歌》演出除不断打磨剧本,在舞美设计、音乐、服装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尝试调整、寻求新的突破。王安忆近日在出席《长恨歌》十八周年主创分享会时表示,“在各种版本中,还是话剧版最靠近我。话剧的魅力就是可以不断诠释出新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小时,三个时代,本轮演出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朱杰演绎“上海小姐”王琦瑶跌宕起伏的一生。谈到这部戏,十八年来全程参与《长恨歌》创作的周小倩表示:“这一版话剧《长恨歌》,我们继续讨论:所谓人生,是把个人命运放在时代背景之下的观察。”

舞美设计师刘杏林此次在舞美设计细节也做了调整,力求更贴合戏的气质。他表示:“主人公烟花般美丽绽放过的命运和她过去生活的遗迹,是我舞台设计的出发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丽”和“遗迹”形成此次《长恨歌》舞美设计整体语汇,在三小时里,老弄堂、老相机、老家具、留声机等老物件,结合身着不同时代特色的旗袍、连衣裙、西装等的人物造型,加上与剧情配合恰当好处的灯光音效,让观众跟随着“景”与“人”的变化,穿梭于上海的三个时代。

4月10日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启复刻上海1940剧场主题活动,在剧场里还原上海“弄堂”,唤起小时候的记忆。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诸葛漪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