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聚焦民生等重点领域,不断强化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但保健品坑害老年消费者的事件仍屡有发生。

一些犯罪团伙利用老年人关注养生保健,但防骗意识不强的特点,以发放赠品、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旅游等为诱饵,套取老年人的信息,进而组织专人提供“亲情”服务,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并通过夸大、虚构保健品疗效的套路,打着高科技产品、慈善福利工程等旗号,诱导和欺诈老年人购买消费,骗取老年人钱财。严重危害了老年人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各地案例层出不穷

随着老年人购买力不断增强,加之自身对健康的格外关注,被一些人看到了“商机”,诱使老年人大量高价购买保健品。

据媒体此前报道,某生物公司的“金能量”产品“大盐湖水”号称含有81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等多种病症。8万余瓶“大盐湖水”卖了2300多万元,众多老年消费者上当。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久前发布的“3·15”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中的一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案庭审现场

经查,江苏常州某生物公司在未取得食品药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以进口食品名义从美国购入大盐湖水成品及原料(氯化镁)自行勾兑灌装,通过制作宣传册、组织销售人员冒充专家授课等方式进行宣传和销售,导致众多老年消费者受骗,社会影响恶劣。经专家鉴定,该产品不具备其宣传的功效,长期或高浓度服用会导致电解质紊乱,造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甚至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最终,该公司被判处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销售总金额3倍的惩罚性赔偿金的处罚。

安徽的何某、罗某同样将魔爪伸向了老年人。他们共同成立了合肥益天颐添商贸有限公司,采取免费让老人年体验红光治疗服务再推销保健品的方式经营。何某以某基金会总监身份担任年会讲师,低价采购保健品并将其包装成价格昂贵的“一号疫苗”,号称可以有效治疗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种老年人常见疾病,只要缴纳5000元诚意金就能免费领取两盒。在他们巧舌如簧的鼓吹下,56名老年人共计被骗62万余元。

此外,据市民李阿姨反映,此前她因参与“健康讲座”而深陷保健品骗局,不到半年时间就花费了2万元购买各种保健品。“他们宣传的可好了,说这些保健品以前都是属于特供的,现在倡导普惠民间,才得以流入市场。”李阿姨说,可是吃了两个疗程,病情不但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恶化了。

李阿姨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要求退货。“销售人员说退货得找客服,客服说这事他定不了,得经理签字,经理说退货由销售人员负责,总之就是对我各种‘踢皮球’。”李阿姨说,要求退货几次之后,最终那个销售点人去楼空,销售者也杳无音讯。至此李阿姨才彻底明白,原来她上当了。

背后的四大套路

保健品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竟让众多阅历丰富的老年人频频上当?

“真的不能怪老年人太‘单纯’,而是保健品销售‘套路’太深。”曾从事过数年保健品销售的小辉(化名),以亲身经历揭秘了保健品销售的层层“玄机”。“保健品销售的具体种类模式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大体上有‘四大套路’为支撑。”小辉介绍,分别是:“免费赠礼”作饵、“健康专场”洗脑、“专家义诊”推销、“亲情营销”维系。

“免费赠礼”作饵是保健品销售连环计的开端。不少保健品销售会利用老年人爱节约的特点,用鸡蛋、挂面等价格低廉的“免费礼物”吸引老年人,为老年人组织活动,以此搜集他们的信息,建立初步信任关系。“健康专场”洗脑则是抓住老年人体弱多病、关注健康的痛点,通过讲座、会议等形式组织专场活动,美其名曰是为老年人宣讲健康知识、普及养生理念等,实际上最终目标是推销保健品。

在此基础上,老年人往往已被激起了较高程度的购买欲。此时保健品销售还会趁热打铁——邀请一些“权威专家”“资深医生”免费为老人体检、诊疗,其实这些“专家”大多数是花钱雇来的托儿。“‘义诊’之前,销售人员早已掌握了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提前告诉了‘专家’,所以老人们都会震惊于‘专家’的精准诊断,进而对‘专家’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小辉说,“专家”义诊都会恶意夸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见缝插针、夸大宣传保健品的功效作用,销售人员则从旁不间断地敲边鼓,适时说几句真准、真是神医等话语。经“专家”与销售人员的双簧表演,老人十有八九会慷慨解囊。

如果说“免费赠礼”“健康专场”“专家义诊”是让保健品销售快速见效的“三把火”,那么“亲情营销”就是贯穿始终的“文火”。在小辉看来,“亲情营销”牌打得怎么样,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保健品客源的广度和黏性。“我们接受的培训理念是——要让老人成为衣食父母,就要比他们子女还要孝顺。”小辉说,在这个行当认老年人当“干爹干妈”比较普遍,嘘寒问暖、日常关怀只是基本操作,有的组织还会培训员工学习按摩、足疗等技艺,隔三差五上门为老人按摩、洗脚,有的甚至天天去老人家中,无偿地照顾老人……“谁的‘孝道’尽得更贴心、细致,与‘爹妈’的‘亲情’更稳固,谁就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销售收益。”小辉说。

 骗局屡禁不止

保健品“坑老”问题由来已久,相关部门也保持高压姿态查处打击,可为什么这类骗局屡打不绝呢?

“那些缺乏资质、假冒伪劣的生产销售行为,相关部门依法打击的依据更清晰、方向更明确、难度相对较小。事实上,保健品骗局中的更多问题由虚假宣传引发,而这恰恰是认定和打击的难点。”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相关职能部门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取证难导致执法难的问题,很多销售人员把“功效”恶意夸大为“疗效”,甚至把保健品当药品推销,他们通过“会销”模式,或与老年人点对点沟通,往往以口头方式进行宣传,很少留下在法律上有力的证据,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执法。

对此,一位基层公安民警有同感:他们在小区支一张桌子,摆几把椅子,拿几张宣传单,放几件保健品,就可构成一个简易“会销”点。由于这类“会销”点数量庞大,且场所流动性强,靠执法部门挨个查处效率低、难度大。

“口头宣传的东西很难定性,就算去现场他们也不会跟我们说对老年人说的那套话,也没有录音视频证据,查处真的很难。”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无奈地对媒体说。

 多管齐下治乱象

刘俊海认为,首先应加强对虚假宣传的监管。保健品骗局中的更多问题由虚假宣传引发,要从根本上解决错综复杂的虚假宣传问题,就需要监管部门出快手、下重拳。

“其次应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让老年人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认识、理性选择保健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认准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小蓝帽’标志,不要选择未注册公司的产品。”刘俊海说。他还表示,老年人主要是缺乏温暖,如果子女经常陪伴他们身边的话,打“亲情牌”卖保健品就不易见效。同时,子女还应该从心理上对老年人进行疏导,提醒他们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轻信所谓的疗效。

刘俊海告诉记者,全国“一盘棋”的高压监管态势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但根除保健品乱象关键在于持续发力,打好“持久战”,防止问题死灰复燃。

“要探索推进食品药品领域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副厅长徐全兵认为,可以通过让违法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加大违法成本,从而震慑和警示潜在的制假售假违法者。

此外,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提醒老年消费者,购买保健品之前要仔细查看生产企业及经营者经营资质、产品合格证等是否齐全,认真了解使用说明及保健功效、适宜人群等关键内容。如果商家存在误导消费者、夸大产品疗效等虚假宣传行为,要保留视听资料等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路福丽)

来源:新华网、法治日报、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