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德战争进行到1941年冬,苏联酷寒的天气让哈气瞬间凝结成冰,龟缩在莫斯科城外战壕和居民点里的德军,在苏军的反攻下纷纷被赶了出来,全然没有战争之初摧枯拉朽般的斗志,转而拼命地向后撤退,即使是德国元首的命令也无效。

而苏联统帅的反攻计划原本只是以击退德军为目的,但苏军大踏步地推进,让他有了把德军“一口吃掉”的想法。于是,命令前线部队快速穿插、迂回包抄打“歼灭战”。那么,反攻中的苏军有这样的能力吗?撤退中的德军真的是不堪一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元首接任陆军总司令,挽救了德军。

随着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发起大规模反攻,显然未做好防御的德军纷纷后撤,失败的情绪弥漫着整个前线,就连德国元首也曾失望地说道:“胜利再也无法取得了”。然而,当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盟友的行动”让他再次精神焕发起来。

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他下达了“就地防御”的命令,尤其是限制中央集团军群的后撤,因为这个方向对日后再次进攻有着重要意义。但他的将军们似乎并不买账,他们都对局势不抱太大希望,德军依然在玩命后撤,甚至是逃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曾经参加过一战的德国元首十分愤怒,因为他深知什么叫“兵败如山倒”,无休止地后撤意味着崩溃的开始,唯一的办法就是就地防御。现在,他必须做些什么来遏制苏军的反攻。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停止后退命令”,要求拼死抵抗。

与此同时,面对质疑其防守战略而毫无斗志的前线将领,德国元首将不听命令、一再后撤的博克、古德里安等人纷纷免职,甚至解除了布劳希奇的职务,由自己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并表示:“作为参加过一战的士兵,完全有获胜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德国元首一再命令下,前线的德军官兵也开始正视自己的处境,与其在雪厚过膝的严寒中消耗有限体力被冻死,当俘虏被苏军折磨死,或者被苏军的飞机、大炮炸死,甚至被阻挠撤退的军官打死,不如躲在战壕里拼死抵抗,尚有一线生机。

“奇迹出现了”。就在德军后撤至约200公里后,终于抵挡住了苏军进攻的势头。从事后看,不管德国元首是否拥有超高的指挥才能,还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停止后退”的命令,确实让东线德军避免了“拿破仑”式的毁灭,以及遭受更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话说回来,苏军要想“一口吃掉”德军也是不可能的。

1941年12月中旬,习惯于冬季气候的苏军终于解除了莫斯科的围困,并一路追击着德军。此时的苏联统帅已完全恢复了自信,不仅下令撤走的政府机关迁回首都,而且号召前线苏军“消灭德寇占领者”,争取围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

然而,斗志昂扬的苏军尽管能够轻易突破德军防线,并在其后方呈现出围歼之势,但撤退中的德军总能轻易逃脱。随着战线拉长,以及德军的顽强抵抗,苏军的攻势终于停了下来,结果不要说围歼了,自己反倒损失了37万人,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造成德军溃败的主要因素是越来越远的后勤补给线,以及苏联的寒冬,但随着德军后撤约200公里,这些“麻烦”也同样是苏军面临的问题,进攻势头也在不断地弱化。也就是说,用“击溃战”的实力去完成围歼任务,显然是准备不足。

其次,尽管苏军利用滑雪兵及骑兵突破了德军防线,但各方面军之间并无完整的协同计划,或者说根本没有围歼德军主力的能力,任由各部队乱哄哄发起进攻或追击。一旦遇到抵抗,其拙劣的步炮、步坦协同战术,很难突破德军坚固的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主要的一点,虽说德军狼狈逃窜,并丢弃了大量火炮等装备,但兵员损失没有想象中的特别巨大,仅损失了7万多人,相比整个东线德军300万人的总量来说并未“伤筋动骨”,反而在撤退中给了苏军造成重大伤亡,双方损失比约为1:4。

总之,在德国元首“不准撤退”的严令下,多少清醒一些的德军开始“认真”防御,而冲过来的苏军滑雪兵和骑兵,论单兵素质明显与德军相差甚远,尽管他们依然勇敢地追击、冲锋,但只会丢下成片的尸体,眼睁睁地看着德军突出包围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白了,此时苏军尚未学会打仗,更不善于进攻,围歼德军主力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他们用堆积如山的尸体“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依靠“人海战术”拼耗对方实力,既是不可避免的残酷现实,又是当时苏联人“保家卫国”的唯一方法。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