骠骑兵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深度军事】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摘要:今天来架空一下,以1941年实力鼎盛时期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和整个日本陆军对阵,摆开阵势打一仗,假设战场在东欧大平原上,德日两军到底谁会赢?
今天来架空一下,以1941年实力鼎盛时期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和整个日本陆军对阵,摆开阵势打一仗,假设战场在东欧大平原上,德日两军到底谁会赢?
1941年秋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因为要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所以得到了特别加强,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央集团军群实力的巅峰,尤其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时间点:同时也是德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巅峰,是德军心气劲被横扫欧洲的辉煌战绩刺激到了最高点。已经基本消灭了将近三百万苏军,几乎就是战前掌握的全部苏军总兵力了,这都是苏联布置在欧洲方向的精锐部队,原本也是打算在纳粹德国和别的帝国主义内讧中捞一笔的主力,这部分军队差不多就是三百万,已经超过当时日本陆军所有现役部队的总和。而且,综合战力上别看在德国人面前尽是些被大规模围歼的部队,要是和日军交手,同样规模的会战很可能吊打日本军队。在诺门坎一战,双方边防部队交手,日本还上了四个主力师团,那种更有利于日军轻步兵发挥的小规模战役,已经让日本人初尝机械化军队的苦头,尽管也有这一战苏联代价也不小的说法,但是这一战最后苏联还是赢家,而日本也从此绝了北进战略的念头。
当然,苏德战争初期,围歼苏联军队,也不都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功劳,但是有合适的战场,被加强到将近二百万人的中央集团军群,吊打二百四十万左右的日本军队,真的比歼灭苏联红军容易太多了。日军入侵中国顺风顺水,那是他们以工业社会打我们农业社会,部队装备也有专门针对中国军队的装备。日本军队对当时中国军队之所以产生压倒性优势,可以分软硬两个方面说,软因素就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全面软实力压制,硬的一方面就是日军部队配置的火炮支援水平完全压制中国军队,大家可以看看当时的战史,一旦日军火炮支援力度跟不上的战斗,或者火炮发挥受到影响的战斗,步兵优势就没那么大,起码也会被中国军队拖入苦战。
【本号关联视频号“老周新观察”,可在站内搜索,同时全网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加关注多支持】
那么日本军队的这两项对中国军队的重要优势,到欧洲战场还有用吗?众所周知,二战时期日军陆军装备水平,轻步兵装备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的装备水平,火炮就别提了,装甲力量就一个战车师团,在诺门坎被苏军就打的损失过半,遇到德军装甲部队,能招架得住吗?所以日军到1941年,对德军来说,基本就是靠腿机动的轻步兵,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跟协约国玩炮战就是会进场至少一星期的炮火准备,能把双方阵地轰的像月球表面,这种战场上,日军的A级步兵射术有什么鸟用?能发挥多少作用?
二战德军神一般的战绩,基本都是建立在装甲部队大范围纵深突击的闪击战原则上,德军当时已经有足够的机械化部队、摩托化部队以及空中支援力量来运用这一战术,而日军基本还是靠两条腿机动,是无论如何是应付不过来德军这种大范围扯动的。日军炮兵相对当时中国军队中的炮兵,当然优势很大,但是一旦面对德军炮兵,无论火炮质量还是炮兵素质,都还差得远呢!更残酷的是他们火炮的数量更没法比!二战日本陆炮生产总量,100毫米口径以上也就3000门左右,还包括几百门高射炮,又以1200门105毫米榴弹炮为主。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不算2000辆坦克自带的坦克炮,拥有中、重型大炮4000门,要是算上迫击炮、战防炮这些火炮,总数达到了1.4万门。关键更在于,德国人打起炮来的效率,可不是诺门坎苏军那样只追求个狂轰烂炸的视觉效果。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战斗意志,战斗意志这种东西不是不存在,但是首先需要肉身载体,野战机枪阵位挨了一发掷弹筒,意味着里面的人再有战斗意志,这个火力点都被拔除了。当面对武器物理消灭时,士兵意志坚强不坚强,勇敢不勇敢,一点区别都没有,需要战士发挥意志类精神作用,首先得在武器的物理层面上能够形成一个对峙的局面。而且很多人觉得日军精神力方面很有根性,这一方面德军有所不及。可惜,他们忘记了这个时间点上德国党卫军的狂热起码是不输给日本人的,这时候的党卫军,还是那些只剩二十辆坦克,就敢朝一个装甲师冲锋的党卫军,而不是库尔斯克会战以后补充大量新兵的,有二百辆坦克遇到攻击还到处喊救命的党卫军。这时的一个SS帝国装甲师,有哪个日本师团能靠血肉之躯挡住?
但是不要低估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总体实力和作战能力,否则1941年日本人不敢挑起太平洋战争,任何一个国家军队的总参谋部,都不会从一开始就做出没有胜算的自杀式作战方案。另外,也不要被日本陆军在1941年只有51个师团的数据带沟里去,事实上,这一年度是日军兵力最强的时期。而且,日军在二战中是最擅长防御作战的,在面对美军绝对优势火力下,依然让美军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美军的火力是要比德军强得多。所以,如果日军来防御德军的进攻,大概率的情况是德军还是会取胜,但损失肯定会比对付苏军大得多。
二战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在1941年有三次兵力变化。在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编成内有第2、第3两个装甲集群、第4和第9集团军,共51个师约100余万人,战争进程中随着预备队的不断投入,在明斯克战役时达到150万人。
期间为了进行基辅战役,中央集团军群被调出一个装甲集群和部分步兵师,因此只好暂停攻势。到1941年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发起前,中央集团军群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下辖三个装甲集群和三个野战集团军,总兵力达到了76个师约190万人,是历史上德军最大规模的重兵集团。
然而面对苏军三个方面军125万人的防御,中央集团军群并未达成战役目标,一举攻占莫斯科。在苏联援军到达后不得不转入防守,最后在苏军的猛烈反攻下被迫退却。尽管这里面有气候以及后勤等方面的因素,但显而易见的是,190万德军没有彻底击败125万苏军。此时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2000多辆坦克和4000多门大口径火炮。
日本陆军在1941年11月虽然只有51个师团,但同时拥有独立混成旅团、独立守备队和野战补充队等大批其它建制单位,实际总兵力是240万人,另外还拥有300万经过训练的预备役兵员,包括1931年和1937年首批侵略中国的不少老兵其实已经复员,这是由日本的兵役制度、财政能力和中国战场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也就是说,日本陆军在1941年的整体实力已经达到540万人,如果需要他们可以很快完成战争动员和作战编组。到日本投降前不是搞出来600多万军队吗?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在没经过太平洋战争的消耗之前,日军各精锐师团的战斗力还是蛮强的,如果苏军想击败同等数量的日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尽管这一战苏军取得了胜利,但苏军的兵力、火力优势几乎是日军的五六倍。
不能用1945年苏军击溃关东军来看日军的战斗力,那时候的150万苏军是经过苏德战场磨砺的百战之师,而80万关东军已经是精锐全部调走之后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骨干师团要么调回本土,要么在南洋被美军打残。如果是1942年“关特演”时期的百万关东军,苏军没有200万兵力是肯定啃不下来的,打仗不是简单的数人头,要看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而且即便是在1945年,苏军也没能在停战之前攻占日军任何一个联队级部队据守的堡垒。
所以,想击败1941年的540万日本陆军,苏军没有500万左右的军队也是没戏,这几乎是苏联当时一半的武装力量。这也就是斯大林极力避免两线作战的原因,如果日本能够配合德国的战略,动用陆军北进,还真够苏联人喝一壶的,虽然历史不能假设。
既然中央集团军群在兵力巅峰时,都不能击败125万苏军,自然也很难击败240万日本现役陆军,更别提动员之后的540万兵力。尽管德军的单兵装备、战术能力和重武器配备要优于日本陆军,但是国防军的战斗意志和疯狂程度其实不如日本鬼子。
在战争进入1943年后,德军经常有成千上万的士兵投降或者被俘,而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日军有上万人的被俘情况发生吗?日军“全体玉碎”或者自杀冲锋这种事,德国人干不出来的,东西方的战争理念有很大差异。斯大林格勒一战,90000多名德军官兵走进战俘营,而在塞班岛、硫磺岛和冲绳,日军的伤亡比率都在总兵力的90%以上,主动投降的真心不多,就算被俘的也大都是因为受伤失去抵抗和自杀能力。
总体而言,小编的看法是,1941年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就综合战斗力来说,在大兵团会战中,有可能击败日本全部现役陆军,但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并且付出很大代价。如果是面对完成动员的日本陆军,应该打成僵持状态,日本人是不惜用尸体数量来弥补技术兵器的不足,但无论如何,用“碾压”一词是不正确的,有高估德军而轻视日军的成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