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至“山寺馈茶知谷雨”,忽而舌底生津起来,掐指一算, “雨生百谷”之季快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家乡盛产茶叶,记得年少时,每逢周末,父亲总会骑着单车带我来到苏州郊区的洞庭东山。开春,矮墩墩的茶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站在茶园坡地放眼望去,就像一块块绿毯铺盖在土地上,一垄垄翠绿随风摇曳,空气中盈溢着一阵阵清香味儿。“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与诗中描述场景仿佛,村妇们挎着竹篮,三三两两来到茶园,清晨趁着露水,在轻雾如烟的茶丛中,采摘翠绿鲜嫩的漫坡春茶,回去晾干露水后,烧柴火在锅中杀青,然后在竹匾里搓揉、晾摊、再干,最后放入炭火烘焙干燥, “天下第一”名茶碧螺春就问世了。

碧螺春原是本土一种野生茶,产于碧螺峰石壁缝隙。开春,当地村民常采此茶,即便裹在怀里,也挡不住浓烈异香飘逸散开,当地人用吴语戏称为:“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爷驻跸东山,喝过此茶,龙心大悦,嫌“吓煞人香”这个名字太过粗俗,看茶叶蜷曲如螺,如美人发髻,又采于春天,遂赐名“碧螺春”,于是,好茶有了好名,声名鹊起,还作为贡茶年年进献朝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碧螺春

正宗的洞庭碧螺,市面上不多,十分稀罕。记得上中学那年,有人送了父亲一礼盒洞庭碧螺,打开盒子,端的是“铜丝条,螺旋形,白毫显露,银绿隐翠”。我捏一小撮,开水冲下去,芽叶徐徐舒展,似白云翻滚,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鼻,啜一口,凉甜鲜爽,舌底生津,饮后回甜无穷。

我家乡人素有孵茶馆的习俗,我祖父年轻时跑江湖经商,是资深茶客一枚,天蒙蒙亮他就出门,打个“三轮的车”去茶楼占个好座头。老茶客们吃早茶,先是一杯热茶下肚,然后消消停停吃早点,倘若恰逢生意场上的熟人,那就续上茶水,边喝边聊,茶水喝光,顺道也把生意谈了下来。我的父亲和叔伯们更是整日里茶杯不离手。耳濡目染之余,我十岁上就开始喝茶,学起祖父的样子,从茶叶罐头里取一撮新茶撒入玻璃杯,蜷曲的茶芽在热水里舒展开来,上浮下游,直至水呈青绿色,看杯中嫩芽沉浮,忍不住辍了一口,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一杯下肚,余香绕喉。打那以后,我开启了“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茶”的“泡”茶生涯。

其实,我对茶叶的品种倒不是很挑剔,像西湖龙井、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各茶有各茶的好,倒是品茗高手乾隆一句“雨前价贵雨后贱”深合我意。《茶疏》云:“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传统老观念,皆以明(清明)前茶为最佳,故众人多追捧明前茶,趁早尝香。可明前茶皆是嫩芽苞茶,且价格甚贵,开水里一泡,根根如银针竖立,惜乎,汤汁太薄,两、三泡下来,就寡淡了,经不起三番五次冲泡,因此,真正的老茶客很少有买明前茶。谷雨前的茶就不同了,俗话说:“茶叶两头尖,谷雨值千金”,谷雨前采摘的茶叶发育充分,叶肥汁满,汤浓味醇,久泡仍余味悠长,在玻璃杯泡开后,茶叶鲜活如枝头再生。可谷雨后的茶,涩味偏重,香气降低,如过了冬的大白菜,身价暴跌,名贵的碧螺也成了寻常的炒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开春,我都会订上几斤雨前茶尝尝鲜。泡茶叶不能一咕噜倒下开水,易烫黄新叶,须先用常温水泡至杯身三分之一处,然后倒三分之一开水,余下的三分之一,慢慢用开水续。这样,茶叶的精华便缓缓释放出来,能保持茶水常青不改色。

坐在庭院当中,看碗里几撮嫩芽,在水中绽放,芽肥叶硕,色泽鲜翠,如重生,又似复苏,仿佛一年的春色都浸泡在其中。茶水是清新的,我的心情也跟着清新起来。谷雨时节,沏一壶细如雀舌的春茶,顿觉缕清香溢出,尘世浮躁、功名利禄皆烟消云散。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猜你喜欢

上海独此一家!长宁这个小区将建“高架观鸟台”

武夷路上新开了一家“康养驿站”!除了助餐点、日托,还有这些免费服务……

长宁区召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教育环节总结暨查纠整改环节部署会

今天下午,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长宁区委产生第十四届委员会

喜报:长宁10个街镇全部达标!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申功晶

编辑:廖且为、张 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长宁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就点个“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