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多年前,如今横贯市中心的延安东路,是一条分隔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洋泾浜。1914年,此浜被填没造路,并以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

20世纪20年代,在这条路东端的黄浦江边,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纪念碑,即“欧战纪念碑”(又称“和平女神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等协约国成员以“战胜国”姿态,广建各种战争纪念碑。这股风从欧洲刮到亚洲。1917年,公共租界英国商会向工部局提议建一座纪念碑,以纪念上海各国侨民赴欧从戎阵亡者。

1920年,上海租界战事纪念委员会正式决定在爱多亚路建碑,并公开有赏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最后入选的设计为:下竖高大石碑,上立黑色和平女神铜像;女神双翼高展,脚下两侧各立一童,象征呵护之意。碑身正面,镌刻纪念文字和在“一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姓名,两旁装饰盔胄盾甲等战争用具;背面雕刻“功炳欧西,名留华夏”8个汉字。

1924年年初,和平女神青铜像由国外运至上海,2月16日举行揭幕典礼,轰动一时。

1941年年底,日军占领公共租界,和平女神像被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将女神像归还英国领事馆。但这时,上海外国租界已收回,象征西方人“胜利”的纪念碑,自然再无重建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