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外界怎么催,华为坚持“不造车”。近日在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向外界宣布,公司未来将与国内企业共同打造子品牌汽车。不过华为是以赋能者的身份,为传统车企提供信息通信技术支持,并不是直接投身行业打造华为汽车。明明竞争对手小米已经宣布下海造车,华为干嘛还是无动于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华为造车不差技术不差钱

华为造车,不算难事。一是华为有资金:2020年公司财报显示,华为去年全球收入8914亿元,利润为646亿元,两项数据同比增幅都超过了3%。经营活动现金流352亿元,相比去年有一定降幅。经营现金流不如小米,但就华为的现金储备和盈利能力,完完全全支持蔚来般(4年400亿)的“烧钱”速度,造车不会落入无钱可用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华为有技术:华为目前有近10万名科研人员,虽说主要涉及手机等智能消费领域,但强大的人才后备力量,可以为造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能技术支持。另外华为也并非毫无相关汽车技术,过去十年公司累计研发费用超过7200亿元,其中就涉及到智能汽车相关领域。而且早在2014年,华为就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主攻汽车互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技术领域。

再考虑品牌力和供应链体系等,华为造车几无难度。可就算小米率先发难,华为依然不肯下场,为何?那就必须搞清楚小米造车的真实目的。

2.小米急需新增长业务板块

雷军在发布会上称,小米是为了满足米粉而决定造车,这显然只是博取粉丝欢心的客套话。雷军及其相关联的资本公司,这些年只是针对汽车相关领域公司进行财务投资,比如参股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直到今年1月初,小米经历了美国国防部“拉黑”事件,再加上华为被美国卡芯片一事,董事会意识到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公司必须为自身构建“护城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小米主营业务智能手机,营收占比过高,最关键还不怎么赚钱。小米2020年财报显示,去年总营收同比增长19.4%至2459亿元,其中智能手机业务占比61.9%。雷军承诺“硬件净利润不超过5%”,小米公司营业利润表现一般,2020年调整后净利润130.06亿元,净利润率只有5.3%。雪上加霜的是,全球手机市场也连续5年未能突破16亿台。

手机市场趋于饱和,主营业务增速放缓,小米未来想要蒸蒸日上,必须规划新的业务增长曲线。智能电动汽车,已被公认为下一个十年最大的台风口。形势所迫,小米别无选择。

3.造车并没纳入华为发展战略

华为不造车的理由很多,总结起来三个字—没必要。跟小米一样,手机也是华为的主力业务,但营收影响权重没那么高。华为2020年财报显示,消费者业务收入4829亿元,占总营收超5成。其中华为手机业务板块,受到美国制裁不可避免出现下滑,但得益于PC、平板和智能穿戴等产品销量走高,消费者业务收入实现同比增长3.3%。也就是说,即便完全砍掉手机业务,也不会对华为造成致命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有华为的发展战略,并没有纳入造车业务。在消费者业务板块,华为坚持“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以通信信息核心技术为基础,帮助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为消费者打造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华为是想扮演好赋能者,而不是亲自下场的制造者。最后也是最核心一点,华为更专注解决“卡脖子”问题。华为近些年投入上千亿元研发资金(2020年1419亿元),大力发展芯片、5G技术等被尖端产业,竭尽所能摆脱西方霸权限制,抬升中国科技高度。

华为没有小米那么“窘迫”,自然也不会下场造车。不过世事难料,华为或许也会因为某些变故,投身拥抱汽车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