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轻松愉快的送别和友情在诗歌中还是蛮少的,毕竟送别的时候很难压抑不舍和留恋之情。这首诗一直给我一种很轻快的感觉,可能是“踏歌声”给我的愉快感觉吧。

(1)诗歌背景:汪伦是谁

(1)诗歌背景:汪伦是谁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当然这话说得有点搞笑,这个结论从诗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呀,也不用我来解释。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讲的是,李白这个朋友到底是谁。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汪伦真的只是一个普通村民吗?以当时教育的普及程度,一个寻常村民能够识文断字已经很不容易了,要达到与李白谈诗论道的程度,可能性实在太小。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以上是我在百度百科里查来的,汪伦的五世祖汪华曾经做过吴王,后来归顺唐朝,做了开国功臣,封为越国公。汪伦本人是做过县令之后才在桃花潭隐居的。

这样的身份听起来就比较顺理成章了。也许李白会与萍水相逢的普通村民一起喝酒,但是物与类聚人与群分的说法毕竟不是胡言乱语,真要成为谈诗论道的至交好友,还是需要相似的教育程度和身份背景。

(2)回到《赠汪伦》

(2)回到《赠汪伦》

首句挺有意思的。诗是李白写的,却在第一句直接说“李白云云”,有一种跳出了李白本人的身份,用一种上帝视角观察世界的感觉。

李白是坐船离开的。一方面,古时候陆路不好走,水路比较快,出行走水路是人们很愿意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跟后面的“桃花潭水”呼应。

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里的“忽”充分表现了诗人当时的惊喜,原本以为友人不会出来相送了,没想到听到了他在岸边一边唱歌一边打着节拍的声音。

史杰鹏老师指出,“踏歌声”这种唱歌方式是唐朝很流行的方式,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里也写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再次体现了李白惯用的夸张手法。要是我们真的去追究,这桃花潭的水是不是真的有一千尺这么深,那就失去诗歌的韵味了。这里只要明白,桃花潭的水确实非常深,就可以了。

这样就十分自然地进入最后一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的水已经如此深了,汪伦对我的友情却比这潭水还要深。这样就把抽象的东西用比喻具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