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苏军总参谋部供职的华西列夫斯基战后承认,上述愚蠢的部署是总参谋部的责任。他虽然没点具体名字,但当时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难辞其咎。自基辅战役以来,沙波什尼科夫除了小心翼翼地给斯大林当传声筒,越来越没什么积极主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直接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以南,部署着安·伊·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对峙着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南路集团。叶廖缅科所管辖的部队包括:

第50集团军(司令彼得罗夫少将,10—11月为叶尔马科夫上校,11月为博尔金中将)、第3集团军(司令为克列伊泽尔少将,12月为普申尼科夫中将)、第13集团军(戈罗德尼扬斯基少将)、叶尔马科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廖缅科的方面军由于在基辅会战中损失惨重,其兵力此时仅有24万余人,大大少于当面的德军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他们的陆军兵力就不下40余万),却防守着布良斯克以西和向南一直到格卢霍夫以南,长达330公里[7]的漫长战线,掩护着莫斯科南部重镇布良斯克、奥廖尔、图拉等地。而且叶廖缅科也同样未能将主力布置在第2装甲集群集结的绍斯特卡—格卢霍夫方向,而是集中在布良斯克方向。将自己薄弱的南部侧翼暴露给了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

这个失误是致命的。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参谋长桑达洛夫将军后来在回忆这段往事时颇为困惑地写道:“回顾过去,现在打开地图分析当时的形势,你会迷惑不解:我们当时怎么就没猜透敌人的企图呢?……对敌装甲集群进攻莫斯科来说,格卢霍夫、绍斯特卡地域是再好不过的地域了。这是通往奥廖尔和图拉的最近一条路……但是统帅部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部却未能译解出这一简单的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就是如此。尽管早在9月10日,斯大林就指示西方面军转入防御以应对德军可能的进攻,还出动大量飞机轰炸德军。但苏联人没有能够预测到德国人的主攻方向,甚至也没有完全及时转入防御,反而继续反攻一些地区。这当然不会给防御带来什么好处。

但对苏联人来说,最麻烦的问题还是在于兵力过分薄弱,以至于红军各集团军在莫斯科方向一般只能编成2个梯队。第一梯队只有四五个步兵师,第二梯队也只有一个步兵师或者再加上一个坦克旅作为反冲击的预备队。至于战役前构筑的后方防线,由于没有派部队防守,也难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