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人生的价值,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来衡量。有些人哪怕英年早逝,也在尘世间深深刻上了自己的痕迹。北大才女张培祥就是如此。

我们常说,人的一生是由欢乐与苦楚构成的,但对于张培祥来说,她的人生却几乎遍布苦楚。不管是父母的伤残、家境的贫苦,还是曾经的辍学,以及后来白血病的“造访”,都将她几度推到了苦痛的悬崖边上。

但就是这么一个女孩,扛住了这些苦楚,将自己的眼光放到了为数不多的欢乐中,抓住一切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她去世的时候,北京大学破例在八宝山为她办了葬礼,学长撒贝宁也返校为她致了悼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戚援助,考入北大

对于张培祥来说,生活里没有可以喘息的余地,她必须奋力攀爬从能够从低谷中爬到生命的平地。

1979年,张培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转步乡筱溪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张元贤身体不好,常年都在生病,母亲则因为幼时患小儿麻痹症而有一只手几乎完全瘫痪,家里的经济收入也因为壮劳力的缺失而只够勉强解决温饱。

张培祥深知身体病弱的父亲支撑起家庭的辛苦,她从小就非常懂事,主动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活,还经常帮着照顾弟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家境贫困,张培祥6岁进入小学读书后就分外珍惜读书的机会,是班里最认真的学生。但这样的读书机会还是很快就因为家里没法再支撑她的读书费用而宣告终结,10岁的张培祥选择了辍学回到家里帮忙。

好心的姑父姑母不忍心看到学习好的张培祥过上这样的生活,他们把张培祥带到了自己所在的泗汾双塘小学上高小,还照顾起了她的起居。张培祥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在1991年的小升初考试中,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了醴陵一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在学习上的天赋和努力让家里的亲人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张培祥学成以后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带给他父母带来好的生活,所以包括张培祥叔叔在内的亲人们开始出钱帮助张培祥继续求学。

张培祥的学杂费得到了解决,但生活上的费用也是问题。为了拿到学校给予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张培祥在校期间更是非常努力地学习,通过拿奖学金解决了吃饭和住宿的费用。而她优异成绩也让学校方面酌情考虑到了她贫困的家境,在生活上给了一些补贴。

就这样,张培祥一路披荆斩棘,在高考的时候不负众望地拿下了县里的状元,成为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绩优异,才名传出

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都会听到老师说“大学之后就轻松了”,但对于刚刚拿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张培祥来说,大学永远都不是放松的地方。

在北京大学即将开学的时候,张培祥离开了湖南老家,来到了繁华的北京。性格坚毅又吃过苦的张培祥从来都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快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她从不嫉妒家境优越的同学,也不对自己感到自卑,面对越发激烈的学习竞争,她的斗志反而更加强烈。

在本科四年里,张培祥凭借自己的努力,在100多位学生中取得了综合成绩第九的名次,多次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奖学金,这也使得她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学费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张培祥也不忘补充自己其他方面的知识。北大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图书储备,张培祥从进入北大之后很快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了知识的海洋里,通过抓紧阅读来拉近自己与其他人在见识上的差距,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知识底蕴。

除了课上认真学习,课后广泛阅读之外,张培祥也在周末和假期里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参与到家教和翻译的兼职中去。对她来说,这样的兼职能够巩固她的知识,还能赚到不错的薪资。

所以,在大多数时间里,张培祥除了解决自己学费和日常开销之外,还能有余钱寄回家里,帮家里改善伙食。这使她越发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业、学费和生活费用等问题都不是问题之后,张培祥也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始了在文学创造路上的尝试。

早在很久以前,没有闲钱买书的张培祥就常常跑到校外的新华书店看书,经常呆到书店关门的时候才回到学校或家里。

这样的长期积累,使得她慢慢积累起了身后的文学功底,为她后面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培祥所写的纪实文学《卖米》就是出自她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卖米》中,张培祥用到的语言平实、质朴,却有着超乎寻常的魔力。她对中国农民最真实生活状态的描写,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卖米》甚至被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张培祥也因此获得了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她的才女之名也开始在北大校园内流传。

2001年,张培祥因为本科期间优异的成绩和表现,顺利获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被保送为北大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继续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

2年后,张培祥的能力有了另一个施展平台,那就是2003年《湖南卫视》开辟的新专栏——《新青年》专栏。

《新青年》专栏的前三期邀请了张培祥协助策划,并决定由张培祥亲自担任嘉宾主持。而张培祥也没有辜负节目组的厚望,精心做足了准备,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强烈反响,张培祥的优秀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颜薄命,学校送别

2003年,24岁的张培祥在事业上有了更好的起步的时候,却也迎来了人生上最大的难关。

在某一天里,张培祥感觉到了身体上的不适。一开始她感觉到头晕眼花,以为自己是休息不够,但后来症状却越来越严重,她终于去了医院进行检查。

而就是这一次的检查,将她的所有梦想和未来都彻底打碎了。在医生告知她患上了白血病的时候,张培祥觉得是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她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众多亲人和师长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出了贫困的老家,凭借知识的力量终于开始了事业上的尝试,却又还没有回馈家庭、回馈自己的时候,被一纸病历打回了原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急转而下的命运,不止张培祥本人无法接受,她的家人和朋友,甚至曾经和她有过合作的人都不愿意看到。与张培祥有过合作的出版社、翻译工作室,还有北京电视台都表示愿意出资帮助张培祥治疗。

但可惜的是,由于病情发现得太晚,张培祥即便是接受治疗,也没有太大的作用了。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张培祥提出了她人生的最后一个要求,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分成两份,分别寄放在湖南老家和北京。她自始至终,都放不下老家的家人,以及北京的师长同学。而她的这个请求也在她死后得到了兑现。

2003年9月,北京大学在八宝山为她举办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她的班主任、北大的代表老师以及学长撒贝宁都分别致悼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

张培祥是不幸的,她早年因为家境问题被迫辍学,后来更是时刻绷紧心弦奋力前行,在即将学成之时甚至还被确诊白血病,在24岁的时候英年早逝。

张培祥也是幸运的,她在学习上的天赋和努力使她在学习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后来更是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哪怕是确诊病情之后,仍有无数人愿意帮助她进行治疗,后来学校更是破例为她举办了葬礼。

只能说,她的早逝,是很多人心中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