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四川人,歌手。但他唱的歌基本都是关于新疆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其中好听的一首,唱的是人们所熟知的环境,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都在其中。一个四川人为什么会唱新疆歌,这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刀郎在海南,认识新疆姑娘小朱,并于1995年随小朱到了新疆,成立西北音乐工作室,有了和新疆民乐的亲密接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真正的刀郎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对音乐和舞蹈十分着迷的群体,不管是行走在路上,还是在田地里劳作,只要一听到音乐,刀郎人就会停下来,扔掉手中的工具,脱掉外衣扔下褡裢,如醉如痴地跳起舞来。正因为这种天性中对于音乐和舞蹈的着迷,刀郎麦西来甫才非常有名。

麦西来甫并不是音乐和舞蹈的意思,而是聚会,与刀郎组合在一起就是刀郎人的聚会,聚会就会表演,而表演离不开音乐和舞蹈,所以,刀郎麦西来甫就是刀郎人聚会时以音乐和舞蹈表演,还夹带滑稽演出等各种艺术形式,就和现在电视台办的文艺晚会一样。这中间最有名的是刀郎舞和刀郎木卡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的过程。先是悠扬的散板,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词,呼唤人们准备打猎。之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被称为奇克特曼。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是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向两边寻找猎物。男女成对舞蹈中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又高举左手,是为男猎手举着火把照明的动作。第二阶段被称为赛乃姆。舞蹈动作随鼓声变快转向激烈,两人忽而臂膀紧靠,忽而旋风似的散开,随即迅速回身,退步伫立,双手拉开似弯弓,这是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第三个阶段色里热玛。为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所有舞者单独地时而向右、时而向左旋转,表现狩猎活动是由男女配合共同完成的,以及男女共同劳动中亲密无间的关系。

三个阶段的舞蹈均表现了刀郎人几百年来在大森林里游牧、狩猎的生活,所有舞蹈动作都是劳动过程的形象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刀郎木卡姆是一种融诗歌、音乐、舞蹈、游戏、民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此时,草原、田野、森林、湖泊、河流……都会成为刀郎人要唱的歌,伴奏乐器有:拉弦乐器刀郎艾捷克、拨弦乐器卡龙、刀郎热瓦甫等,共同构成复杂的多声效果。唱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文人诗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感染力,都是刀郎人在生产劳动和爱情生活中的内容。

叶尔羌河流域是刀郎木卡姆的故乡。其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是十二木卡姆的源头和根基。不光形成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影响和推动了喀什、吐鲁番、哈密、伊犁等地木卡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刀郎也可以是一个地域,一个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地区即是分布在新疆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可以具体到这3个县:

1. 阿瓦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阿克苏地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沿、天山南麓。东、北与阿克苏市接壤,西与柯坪县毗邻,西南与巴楚县交界,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接洛浦、墨玉两县。

2. 巴楚。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东与阿瓦提县、墨玉县相望,南与麦盖提县、莎车县、皮山县为邻,西与伽师县、岳普湖县毗连,北依柯坪山和喀拉塔格山为界与柯坪县、阿合奇县接壤。

3. 麦盖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叶尔羌河下游和提孜那甫河下游。东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东南与皮山,南与莎车、叶城县相邻,西与岳普湖县相交,北以叶尔羌河为界,与巴楚县接壤,东北与阿瓦提县相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3个县,有许多人自称“刀郎人”,并把自己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刀郎。“阿瓦提”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繁荣”。县城一带过去称“多浪”,是“多浪人”的故乡。后来大批农民移居到此,人口骤增,耕地益广,面貌日变,遂改名为阿瓦提。麦盖提一名,据传说是古代“多浪”部族首领米盖提带领游牧民在这里定居,遂以首领之名呼作地名,后转音为麦盖提。与巴楚相关的是,很早以前在今巴楚一带居住着很多游牧部落,因沙漠的侵蚀,迫使集镇中心地带的人迁来这里,故称“麦尔盖孜”,意为从中心地带搬迁来的人,后逐渐演变为麦盖提。

所以,“刀郎”最早应该是“多浪”,一个古老的部族。今天,人们将刀郎人划入维吾尔族序列,但他们与维吾尔族是迥然不同的。就长相而言,他们更像蒙古人和西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依其领地扩建而成。最盛时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及阿姆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包括阿尔泰至河中地区(河中地区特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大片地区)。斡尔朵(宫帐)设在阿力麻里(“苹果城”之意,遗址在今新疆伊犁霍城阿力麻里境内东北端)境内的忽牙思。巴鲁剌思、札剌亦儿和克烈亦惕三部,是该汗国中蒙古族的主体,其统治者是察合台后裔。

刀郎之名,最早来源于察合台时期,“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两百年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许多互不统属的小王国和地区,相互征战,为了躲避战乱,人们纷纷外逃。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很多作为封建农奴主的蒙古贵族,掠夺了大量的贫农,作为自己的人口财富,在自己的部落、庄园里从事劳动,充实自己的军队,刀郎人也便成了他们掠夺而来的难民和奴隶的统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不使自己继续受到欺侮和压迫,成了奴隶的刀郎人在战乱的过程中,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但他们作为“成堆地聚在一起”的刀郎人的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

在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和幸福的斗争中,刀郎这个群体吸引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更多穷人加入,并迅速壮大。由最初的蒙古人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混血而成的群体,发展为后来并不限于某个民族的人群,进而成为各民族下层阶级的组合、因反抗统治者而自立的贫民群体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便是历史上刀郎部落的形成。在这个部落里,有个叫艾合坦木的首领。相传,准噶尔人进犯刀郎部落时,艾合坦木带领刀郎部落以土岗掩护,打击敌人,不让敌人过河,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经过休整后,准噶尔军队猛攻而来,刀郎部落中的一些人成了俘虏,艾合坦木战死。准噶尔人把俘虏带过河,设置刑场,砍了俘虏的头。

后来的刀郎人为纪念英勇善战的艾合坦木,在英雄沉睡的地方修建了清真寺,形成了坟园。每年回历8月15日吐乃克之夜,从喀什、莎车、巴楚、阿克苏、乌什和阿瓦提等地来的刀郎人都在这里守夜祈祷。艾合坦木布祖尔尕赫是叶尔羌河岸上著名的坟地,在河的南边,是坟地最北边的一个大土岗,坟地上还有很多高高的土岗,是那些做了俘虏被砍头的刀郎人的墓地。

英雄就这样把刀郎人凝聚在了一起,吐乃克即守夜,实质是一种纪念活动。它要求刀郎人当夜点燃火把上街叫喊:“巴拉提(八月)来了!”然后到某一沙漠或最有风景的地方欣赏月夜。是夜,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读兵书,回顾先辈们的战斗历程,彻夜做礼拜或祈祷亡灵。中年人和青年人则聚集在一起讲民间故事和笑话,有些地方还举行摔跤比赛,少年儿童也聚集在一起嬉闹玩耍。有时,甚至会演变为有些娱乐性质的夜游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对于英雄的纪念并没有使刀郎人的苦难止步,在新疆历史上的张格尔叛乱中,人们看到一大批被当作“和卓家奴”的刀郎人充实在叛军中,随着叛乱失败逃到了浩罕;另一些人逃到了拉达克,拉萨的驻藏大臣派遣特使到列城去要求引渡他们,拉达克王即予照办,他们才得以回到刀郎地区。

在刀郎地区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与大自然作着不息的抗争,过着艰苦的生活,日积月累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进而有别于在其他地方生活的维吾尔族人了。椿园《西域风土记》是这样记述生活在荒漠旷野,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农耕的他们的:“此等回人,以迁徙为常,性与各城有异。”

肖雄《听园西疆杂述诗》:“胡桐杂树,漫野成林,自生自灭,枯倒相积,小山重复其闻,多藏猛兽。水草柴薪,实称至足。”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今阿克苏之西,地名‘树窝子’,行数日程,尚在林内,皆胡桐也。”树窝子即是阿瓦提县,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还这样称呼阿瓦提县。胡桐就是胡杨,阿瓦提县在叶尔羌河流域,叶尔羌河夏秋季节洪水泛漫,到处都是原始胡杨林和广袤的草地荒原,也是刀郎人生活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刀郎人生活的地方已经是一方让人向往的大漠世外桃源,而与这方世外桃源一起吸引着人们的还有刀郎人的文化和历史,作为刀郎人随身携带、不可分离的精神营养的刀郎舞、刀郎木卡姆等艺术结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名天山南北。同时,也让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他们明白了当下才是最幸福的,“难民和奴隶的统称”已经离他们远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