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持之以恒确实很难,哪怕是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如若坚持了下来,晨曦会在漫长的黑暗后掀开破晓的帷幕。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想要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声名赫赫的大书法家,自八岁起便开始跟着其父练习书法。

小献之生性机灵、聪慧好学,起初还能够坚持下来,但是时间一长,孩子贪玩好动的天性便压了理性一头。于是,某天练习开始前,小献之问父亲,如何才能够快速地练出一手好字。

王羲之听后沉默不语,带着儿子来到家中的后院,指着院子里七口排列得整整齐齐、比小献之还要高出一点的大水缸说道:

“你什么时候能够把水缸里的水用完,什么时候就能够练出来了。”

小献之听完羞愧不已,从那以后默默地练字,终于成为了一名和父亲一样的大书法家。

而在当今时代,却也有一个这样的人。他虽没有一个王羲之那样的父亲,但却也在漫长的岁月里日复一日地练习,十九年来默默坚守着自己的道路。

01 “如果做不成艺术家,回来有碗粥给你喝”

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吴昊宇第一次接触到了陶艺。当时的他年轻,有想法,敢于去拼搏。第一次见面,他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

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物欲横流,飞速发展的经济拨乱了人静下来的心。做艺术,只是一个被人嫌弃、在当时看来已经沦为末流的职业。

不知如何是好的昊宇回到家,看着满脸皱纹、黑发与白发已在头上互相纠缠的父亲,鼓起勇气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爸,我想做陶艺。”

“陶艺,那是什么?”

不出意料,父亲的第一句回答如同巨石般砸在了昊宇的心头。他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难道只能就此放弃吗?昊宇的手紧攥着,细微的汗珠从手心上冒出。

“你如果想去做的话,那便去做吧。做不成艺术家的话,回来都有一口粥给你吃。”

没想到,父亲而后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这给了吴昊宇莫大的信心。在后面的陶艺工作中,无论是多么艰难的时刻,每当想起父亲当时的话语,昊宇总能会心一笑。

可是父亲却永远看不到了。在吴昊宇投身陶艺工作的第二年,劳累了一生的父亲永远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02 从北京到南宁

后来吴昊宇如愿做起了陶艺,现在的他已经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副教授,同时从事陶艺工作也已有19年之久。

平日里他在北京教书,给学生们讲讲自己对于艺术的见解与心得。而在创作的时候,他便回到南宁——这个他最为熟悉的地方。

2014年的时候,他在南宁有了一个自己的工作室。这是一间双层房,上下两层分别放置自己不同类型的作品。上面一层是艺术品,下面一层是手作器。

南宁不比景德镇,高品质陶土来源实在有限。于是,吴昊宇就亲自在南宁周边到处去找,每逢碰到上等品质的陶土,他都欢喜得像个孩子一样,不管这些陶土的价格有多高,他都会果断地买下来。

南宁相比起北京,少了些国际大都市的喧嚣,多了些生活的宁静。靠近热带、树林丛生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使得这个城市少了些北京的干燥与沙尘,多了些潮湿与阴翳。

艺术创作需要这样的宁静与安逸。而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吴昊宇才能够找到自己灵魂深处一直寻找的东西。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才能够真正地沉淀下来,才能够让灵魂重新找回与自然界的共鸣。

艺术本就是一种共鸣,一种生命与生命间、生命与非生命的旋律的二重奏

吴昊宇就是一个演奏者,他用心灵去捕捉自然中的旋律,然后以双手为工具、凭陶瓷为媒介,将这段旋律翻译为人类的语言。

03 从《邂逅》到《破\立》

所谓陶艺,就是从一块泥开始,经过敲碎、浸泡、匀浆、过滤、晾干、揉泥、拉坯,然后在火中涅槃,以一副崭新的模样获得新生。

传统陶艺注重花纹的华丽与手法的奇诡,像瓷器一样。而吴昊宇的陶艺,则更加注重一种从心而生的力量。那是一种由内向外迸发的力量。

《邂逅》系列,是吴昊宇向陶艺界交的第一份作业。灵感来自于某次无意义的涂鸦。铺开一张洁白的稿纸,拿出一只铅笔,他就这样让无意义的线条在纸面上尽情铺陈

但是,当这种线条一圈又一圈地组合、纠缠,他突然感觉到,一股巨大的震撼力便会从这种膨胀的线条中迸发出来。这种震撼源自于生命的脉冲,这种脉冲又源自于心灵的最深处的呐喊。

他试着将这种线条的纠缠以陶艺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虽说失败了几次,但是当成功的作品从炉内面世时,那种立体的震撼力远远地盖过了纸上的线条。他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新石器》系列,则源自于一次偶然的邂逅。当时他在三宝路上散步,心里想着怎样去打破现有的创作套路,创造一个全新的系列。就在这时,一块不起眼的石头闯入了他的视线当中。

这块石头并不算多么美,甚至在很多人眼里,它很粗糙、低贱,就像路缝里摇摇欲坠的小草,只能卑贱地迎合每一天的日升日落。

而吴昊宇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眼里,这块石头记录了历史。在那一刻,他捕捉到了一丝旋律。

当我看到这块石头的时候,就感觉要有一股力量穿破过去。”

他把这块石头带回自己的工作室,仔细地端详。然后动手涂泥、修饰,再经过煅烧。一种从未尝试过的全新系列就此诞生。

而后他又做了《生长》系列。在做这个系列的时候,他又有意地去打破自己在《新石器》当中的严谨。他让泥土自然地在模具内蔓延,从而得到一种蜂巢似的错综复杂的样子

再然后,就是《破\立》系列。灵感的来源仍旧是一次偶然。在一次烧制手作器的时候,温度没有控制好,器皿在烧制时坍塌了。

吴昊宇很心疼,他把这些“失败品”一件件擦洗干净,挪到院子里。在夕阳的照耀下,他突然发现,这些坍塌的器皿在某些角度中却显出一种独特的美

他后来有意识地在煅烧时增高温度,使器皿自然地坍塌,再一次得到了这种作品。在他看来,这些坍塌的器皿身上有一种神秘的线条,这些线条是人手难以拟合出来的。

04 结语

现在,吴昊宇又在探索新系列的道路上迈出了双脚。

其实不管是哪种作品,它们最本真的模样还是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解释。不过,吴昊宇选择了用陶,或者说,用泥土来把这种解释表达出来。而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我们都能够去找到自己与自然与生命共振的途径。

只是生活的节奏太快,让很多人乱了分寸。有时何不静下来想想,到底怎样,才是生活的意义呢?

吴昊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突然想,人对于泥土的热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就是从泥土来,随泥土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