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地产十一郎

来源|地产十一言(ID:dichanshiyiyan)

故事 | 文中名字为化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讨论学区房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看到最近出台的西城、东城、海淀都将执行多校划片的消息,十一郎的朋友英子感慨道:多亏去年孩子爸爸的魔性执念。

2020年7月中旬,英子和爱人把海淀的小一居换成了西城大杂院里一间15平米的平房,并办完了户口迁移。

终于,在731政策之前,俩人解决了“学区房”这一人生重大问题。

现在,英子想想去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和爱人之间旷日持久的激烈“战争”,开始庆幸她没有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3日,北京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三大主流学区的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同时发布《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宣告三大主城区全部实施“多校划片”。

这则《意见》对于东西城的影响并不算大,只是提出多校划片的执行将更加“严格”,但是对于海淀的入学政策变化,可称之为:

翻天覆地。

其中,海淀学区房改革政策最关键的是两个时间节点:1911和2211

幼升小的孩子,户籍在2022年1 月1日之后迁入海淀区的,从原来的单校划片改实行多校划片政策;

小升初的孩子,2019年1月1日以后购房的业主子女,从原来的直升或者片区派位,实行全区电脑派位。要知道,海淀区可是有着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的。

除了上述两个关键点,还有一个更让人“绝望”的政策:外地人如果想在海淀上学,之前是可以通过买学区房解决问题的,但之后,“需要通过协商解决”。

这里的“协商解决”是什么意思?

鬼知道。

也就是说,未来想让你的孩子去海淀上学,从房本到户口,除了一个都不能少,还必须得快。一步落下,步步落下。

在上述时间节点之前买学区房,还有机会,靠钱就可以解决;上述时间节点之后再张罗孩子的教育,只能靠命了。

没有房没户口的外地人,更是别想了!有钱也解决享受不到北京的优质资源。

没办法,谁让你是外地人。

对此,很多网友包括专家都在担心,“协商解决”的空间里很容易会滋生出靠关系来获得好学区的隐形不公平。

多校划片,的确会让学区房的流通性和价值缩水,但也很可能会让摆在台面的“靠钱解决问题”,变成台面底下的“靠关系解决问题”。

这对于大多数没有关系的普通人而言,是另外的不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子和爱人很幸运,作为80后的外地人,研究生毕业后就通过工作单位解决了北京户口,成为“北漂”们的胜利者。

但这样的胜利,是以十几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换取的。

“我们都好久没有一起看过电影了,他天天忙工作,我天天忙孩子,一刻也不敢停,连病都不敢生。”英子说。

英子和爱人是从山东小县城和落后的农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能够在北京落户扎根,他们夫妻俩成为了老家人眼里的骄傲。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英子爱人,深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好的老师,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更是对好的学府有着魔性的执拗。

“他读完研究生后曾想去美国读博的,但因为家里条件实在不允许,只好放弃了。但种子一直都在。”英子说起爱人对于好学校的执着,脸上带着心疼,也带着无奈。

于是,英子爱人的魔力执着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发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的疫情,挡住了英子爱人的身体,却没有挡住他向往更好教育的心。

自从看到西城将实行“多校划片”的政策后,英子爱人就窝在家里天天翻看各种幼升小的APP和各种找房APP,甚至通过微信、知乎等平台还结识了好几位专注在“学区房”的大V和中介大咖,一心想把海淀的小一居换到西城。

没有太多“企图心”的英子已经被几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弄的精疲力尽了,她自称是个佛系妈妈,对于孩子的期盼就是能够一生平安、幸福、顺遂。

英子不解的问爱人:“我们已经有了海淀的学区房了,为什么一定要换到西城去啊?”

爱人答:我们现在的房子对应的是二流一类小学,而且初中也不是特别好,换到西城的学区房,有很大机会上跟牛的小学和初中。而且

西城的教育更均衡。

英子听了,顿时倍感压力:西城的学区房动辄上千万,我们哪里来的钱换房子?海淀的房子加上大兴的房子都卖了,还完房贷,手里也顶多能有五六百万,拿什么买?

爱人喃喃地说:会有办法的。

依然执拗的去找各种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疫情的一天,英子爱人神秘的告诉英子,他看中了一套西城区的三居室,是某部委的家属楼,虽然楼龄比较老,但去年刚范新过,房子看起来还挺好。并且,套内面积在翻新的时候是有加盖的。最重要的是这套房子对应的小学是西城最牛掰的育民小学。

“这样大面积的又是好学区的房子很难找的!”爱人兴奋的说。

英子淡淡的问:“多少钱?”

爱人答:“890万。”

英子顿感压力。

她觉得丈夫肯定是魔障了,跟他一再讨论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允许。“就算把我们海淀和大兴的两套房子都卖了,还完房贷,手里也顶多有五六百万,这房子接近900万了,首付就要700万,剩下的一百多万首付,我们到哪里去找?!”

爱人虽然知道她说的对,却还是跃跃欲试。

英子有些歇斯底里,“我们现在养着几个孩子,每个月的花销有多大你不是不知道。我每天因为伺候他们的日常和各种学习班,已经累的大把大把掉头发了,我真的不想承受那么大压力了。”

英子跟我说起她的这段心里路程时,眼圈都红了。

但她依然拗不过丈夫。

英子爱人最终也妥协了,他盘算下他们的钱和时间,最终决定换一套西城的平房。

他又开始研究平房的利弊,跟各种中介销售人员了解市区的平房房源……

“那个时候我已经不想跟他说话了。”英子说,夫妻俩有一个多月都陷入到深深的焦虑中。

英子不愿意为了“学区房”和所谓的“更好的教育”,牺牲掉自己的生活品质,承受无边的压力;

爱人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能够垫着脚够得到的教育环境,一定要尽力争取。

相信,英子和爱人对于学区房的态度,正折射出当下所有父母对于学区房两种不同的态度。激进或是佛系,都是每个人的不同态度和选择,没有对错。

只是,所有父母都被这散不去的焦虑感厚厚的包围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人的家庭观里,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下一代。子女教育向来是中年人焦虑的主要来源之一。

虽然,千万级的“小破老”不一定能保送清北,但还是能给“后浪”们创造足够多的选择的权利。

对于像英子和爱人这样没关系没地位没资源的家庭来说,更甚。

用尽半辈子的力气爬到了社会阶层的半山腰,怎么可能甘心被不均衡的教育资源打回原形呢?

中产,才是焦虑学区房的主要群体

真正有钱的企业主,有更多的选择,或是私立学校,或是送孩子出国,不会非要挤得头破血流进西城东城或者海淀的公立学校。

那么,除了焦虑,学区房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英子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当我们谈论学区房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小时候的英子是看着张艺谋的公益广告《知识改变命运》长大的,但长大后,英子对改变命运的理解是:环境改变命运。

“如果我的当初听从父母的建议去到离家很近的一所大学,没有见识过北京的繁华和高度,没有浸润过大都市的激情和理想,我想,我大概率会回老家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不会再有改变什么的心气儿了。”

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区的时候,与其说是一个区域,不如说是一个“领地”,一个“层次”和“群落”。

身处领地和群落里的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决定了他未来的价值观和归属感,也就大概率地决定了他未来人生的Level 。

更好的学区环境教给孩子的,并不只是知识和能力,更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他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英子和爱人终于把西城的平房搞定的时候,他们携手走在狭窄而拥挤的北京老胡同里。

阳光有些刺眼,她用手触摸着那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平房的砖头瓦块,听着从胡同口老大爷收音机里放出的京剧,望着走几步路就可以到达的博物馆和北海公园……

感受到了这座繁华大都市从未有过的安静与从容。

英子终于明白,爱人为何如此执着了。

当英子与爱人谈论着她的感受时,爱人却一瓢冷水泼下来,告诉她,他们为了这套房子,每个月要多还8000元的贷款。

英子无奈地笑了笑,“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吧。”

不仅如此,爱人还告诉她,他们之前看的那套挂牌890万的房子,731新政之后不再是育民小学的学区房。最终,以800万的价格成交量。

融创收购蓝光?来吧,让老孙继续

土拍再出新政!别再问我北京现在的房子还能不能买……

不管你身在几线买没买房,都请听听这几个建议

这次,姚劲波搞了一把自己

合肥太“狂”,枪打露头鸟了吧

碧桂园凭什么每年增10%?

充满期望的绿城,感觉总是差了一点点

净利率184%!恒大物业攫取高利润的秘籍

3•15这天,中骏过的好吗

现在,要不要抄底华夏幸福的房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