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魏宇晨):4月29日11时23分,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成功迈出第三步,也宣告了中国开启空间站任务的新时代。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当天中午,伴随着巨大轰鸣声,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点火升空。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 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这次我们发射的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控制舱段,最重要的一个舱段。核心舱的任务是要对空间站今后的组合体,包括我们两个实验舱以及将对接在上面的载人飞船、货运飞船这个组合体进行包括能源、热、轨道等的控制。"

此次成功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同时,密封舱内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以及锻炼区,能够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适良好的保障条件。

据介绍,由于太空和地面的环境大不相同,此次核心舱的太空之旅将对空间站的新技术进行全面验证,如再生生保技术、机械臂技术等,后续航天员还将进行多次太空出舱活动。周建平进一步介绍,过去,中国大都采用的是非再生生保技术,资源是一次性消耗的,不能回收。而此次空间站为了长期可持续运行,将尽可能实现物资的循环利用。

天和核心舱副总设计师柏林厚介绍,"大家知道,北方的冬天把窗户关上,人在房间里面呼吸,窗户上会结露珠。我们在这个空间站上就有冷凝干燥组件,能够把这些呼出的水汽收集起来,通过净化装置,把它处理成可供食用和制氧用的再生水。它的卫生标准是非常高的,人可以喝,我们也把尿液收集起来,然后对尿液进行处理,把它变成纯净水,也是可以供人饮用的,当然也可以用于支撑氧气。"

当前,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经历12年建造完成,规模约有423吨。中国的空间站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具备15年设计寿命,可长期在轨稳定运行。谈到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异同时,天和核心舱副总设计师柏林厚指出,中国空间站综合当前中国的需求和耗费,采用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既注重技术手段又注重实际效益。

天和核心舱副总设计师柏林厚介绍,"在保障应用的能力上,还有这种技术手段上,我们和国际空间站相当的,甚至有些地方比它更好。比如说信息技术天地带宽的速率,比如说这种智能家居的技术或者是控制技术。但(国际)空间站毕竟在轨已经运营了十几年了,它有很多运营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按照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接下来,天和核心舱将按既定飞行程序,展开各项动作,开展在轨工作,并等待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