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面有一句经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经文是什么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无释迦牟尼佛

这句经文其实一般人都能理解个大概,因为基本就是大白话,大意是:若一个人想以色相见到如来的形象,或者用声音祈求见到如来或者听到如来的声音,这是人走了错误的道路,是不能见到如来的。这里的如来不是有些人想的释迦牟尼佛,而是指如来的清净法身。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 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 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第三品,告诉我们佛菩萨的境界是无我的,没有分别心的,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有人以色相想求见佛,或者以声音想求见佛,听见佛的声音,那就是有了分别心,他心里明确区分了“我相和佛相”,这样子是没法证得清净无我的如来法身的。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经文佛主还是反复告诫我们去除我执,去除分别心,领悟如来法身的无我,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佛的般若智慧,最终证悟成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果没有了分别心,没有了我执,心里也就不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子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觉悟者看来也就变成了虚幻的泡影,到了这个境界你就已经证得了佛的般若智慧,成就了佛果,也就是经文里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告诉我们,去除了我执,去除了分别心,境界上就证得了佛的智慧: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告诉了我们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我执,分别心。(一家之心,仅供参考)

众生因为有了我执,就有了分别心,因为如果众生没有我执存在,就不会起“这个是你,这个是我,这个是他”的分别心,有了分别心,众生就会执着于外在的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色相,声香味触法相”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没有分别心,是不是众生就不会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色相,声香味触法相”?而分别心产生的根源又是因为我执。

再结合《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句经文的意思,我得出结论,佛和众生的区别就是我执和分别心。因为没有了分别心,众生就不会执着于外在的相,没有了我执众生就不会有分别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