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18年,北京街头的一张老照片,不少人第一眼看后都以为挂的是气球,其实不然,这是老北京一个行当的招幌,它们都是用猪膀胱做的,当时的北京人打老远就能知道,这是到了猪市口了,也就是现如今的珠市口,跟现在的高楼林立,宽阔的马路不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群猪乱嚎,所以到了清明民初的时候,为了整顿市貌就把这处猪市连锅端,转移到了东四牌楼,而这种独具味道的幌子也慢慢的被取缔了,取而代之的是这种挂在肉铺门口的门帘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文门花市大街,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一家假发商店,叫义春顺,明朝那会儿,人们就已经开始戴假发了,而它的幌子就是把各种款式的假发挂在店门口招揽顾客,吸引路人的眼球,要说这戴假发这事儿,由来已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打14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起来的,那会儿,人们喜欢把头发梳得高高的,认为越高越美,越尊贵,比方说‘灵蛇髻’‘飞天髻’‘高髻’都是当年时髦的发型,但是打理起来费时费工夫,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就有人用马尾巴,编成各种假发佩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别瞧是假发,但只有嫔妃们才能受用,直到明清的时候,才慢慢普及到了老百姓,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些商人正是瞅准了这个时机,经营起了假发店,不过款式就已经相当的简单了,也就那么几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咱们在电视剧《还珠格格》里边看到的那些‘大小燕尾’‘一字头’‘双飞燕儿’都是那会儿比较流行的,但凡老百姓手里有几个活钱儿的,到花市大街假发店都能买着,过上一把格格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老照片店外边的也就是这块木牌子,有些关东烟的,有些云烟的,还有写兰花烟的,等等,甭猜,这一定是老北京烟铺,因为清朝那会儿还没有烟卷,人们大部分都是用烟袋锅子,或者水烟儿,装上烟叶儿,烟丝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一根顺着房梁挂下来的火绳儿,这是用晒干了的香蒿编成的绳子,它不仅燃烧得慢,而且还能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那会儿凡是买烟的主儿,想尝一锅子了,拽过火绳儿一点就成,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瞧人家烟铺的幌子挂在店里边儿,但满大街都是香蒿味儿,保准您闻着味儿就能找过来,以至于还诞生出了一句老北京歇后语儿,烟铺的火绳儿,拉过来就使,专门用来形容那些爱助人为乐,不计报酬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有句老北京话叫看戏听腔儿,逛店瞧幌,在咱北京的中轴线上,不仅仅是庄严,严肃的紫禁城,天坛,正阳门,更有繁华热闹的前门大栅栏,老字号门口的‘金字招牌’讲述着各自的辉煌,但昔日的中轴线商业街上,招幌可丰富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有数不清的老北京幌子,要知道明清时期的老百姓都是大字不识,所以聪明的商人就想到了通过门口儿挂着的幌子来告知顾客自个儿店铺的经营范围,这些店铺和字号,也就渐渐形成了自个儿独特的招幌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挂了几支笔很明显就是实物幌,是卖毛笔的老北京店铺,挂灯的就是卖马灯的铺,挂鼓的则是鼓铺,写字儿的比方说‘茶’就很明显了,这就是文字幌,老北京卖茶的店铺,在这些幌子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一些幌子当中,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都挂着一条或者数条鱼,对应的店铺分别是客栈和药铺,老北京人都知道‘鱼’的谐音是‘愈’说白了就是治愈的意思,老北京的药铺不仅要让人痊愈,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鱼二十四小时不闭眼,老北京的药铺和客栈都是二十四营业,所以药铺幌和客栈幌都会有鱼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