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说起治疗头晕的中药,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天麻。但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中药不是它,而是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用来治疗严重头晕的一味中药——泽泻。为什么属于利水渗湿药的泽泻能作为治眩晕的专药呢?看看经方名家黄仕沛先生如何说——

泽泻汤,《金匮要略》的痰饮篇里面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这个条文仅仅十几个字,已经说清楚了这个方的病机方证——心下有支饮。这个病人是支饮,但是治疗支饮有好多方,我的论文集里面已经举了刘渡舟老先生治支饮的案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他治痰饮就开了一个苓桂术甘汤,但是病人没有好,原来这个病人是木防己汤证。木防己汤也是治支饮的,但是木防己汤治支饮有木防己汤的证,苓桂术甘汤治支饮有苓桂术甘汤的证,泽泻汤治支饮有泽泻汤的证,不要把它们搞乱。

“其人苦冒眩”,主要的证就是冒眩,“苦”就是苦楚严重的意思,“冒”就是自觉头重如盖,好像一个帽子戴在头上一样,就是头发胀,头昏,像《内经》说的:“徇蒙招摇,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徇蒙”就是眼神模模糊糊的,“招摇”就是头晕,“眩”就是两眼发黑。从这三个字可以知道,泽泻汤治的头晕是很严重的头晕,甚至是天旋地转。

什么叫支饮呢?从《金匮要略》里面说,就是“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第一是形如肿,我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就看过刘渡舟老先生讲的一个医案,是用这个方。他说这个方的辨证要点是舌胖大,我觉得有道理,支饮是其形如肿,“如肿”不一定是肿,是像肿,或者说某处肿,刘老先生说的舌胖大也是肿。但是我们临床上用泽泻汤的时候,不一定就要舌胖大,刘老说的是辨证要点,我觉得不一定要有,因为如果真的是支饮,我们就可以找到支持支饮的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现在用泽泻汤已经把这个泽泻看作是“缓眩”的一个特效药,就好像我们头晕就用天麻一样,泽泻是可以治眩晕,不管是什么病造成的,只要不是阴虚风动,或者是气血不荣,或者是阳气不足的原因,都可以用,但是如果是的话,我们就合方用。

这个方很简单,泽泻五两,这是仲景用泽泻的方中用量最重的。大体上,仲景的小方量都是比较重的,芍药甘草汤也好,桂枝甘草汤也好,这个泽泻汤也好,都是用量比较重。泽泻用五两,五两的话就是75克,我早年在临床上都是用45克到60克,后来发现治眩晕用这个药有效,但不见得十分理想,所以我就慢慢加大用量,最后我用到了120克,效果非常好,对大多严重的眩晕效果都非常好,一两副下去眩晕就好了。有时候长期用也不见有什么副作用。

我有一个病人脑动脉硬化,经常眩晕,我就用五苓散加泽泻。五苓散其中有一个方证是癫眩,泽泻就是针对癫眩的。因为如果只开泽泻汤两个药的话,药房是不配的,药房说两个药不是方,医保不承认,正好五苓散里面有泽泻汤的成分,所以凡是开泽泻汤的时候,我一般都开五苓散。五苓散证也有“癫眩”,虽然还有几味药,其实不需要用,一个泽泻汤就可以了。

古人说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有足”,利水不伤阴,是一味很中性的药。病人吃了泽泻汤,也不见得小便特别多,肾气丸里面也有泽泻,利水不伤阴。现在药理也查不到有明显的肝肾毒性,所以长期用也没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觉得泽泻可以作为一种“缓眩”的专药,泽泻汤是开后世“无痰不作眩”的先河,后世讲眩晕,不是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等说法吗?凡有头晕的都用菊花,或者是天麻,“无痰不作眩”的方不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吗?二陈汤加天麻、白术,其实如果不要天麻,我看治不了头晕。所以前人的方都是有一个针对性的对症的专药,加上病机来处方。这个泽泻汤就更高级,泽泻汤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祛痰饮,第二是抗眩晕。有支饮的,舌胖大的,当然可以用这个方,如果没有支饮的,我也用泽泻。凡是头晕我都用泽泻,可以把它看作是“缓眩”的一个专药。

经方师承新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仕沛经方师传录》

本书是全国著名经方临床家、广州名中医黄仕沛教授师生团队共同创作的《黄仕沛经方师传录》。分为两部分:上篇为“黄仕沛经方师传”,下篇为“诸弟子经方学用”,堪称中医师承教育的生动示范。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黄仕沛经方师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潘林平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