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这里是北大红楼,曾是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校部及图书馆的所在地,也是今天回望史的光辉起点。

这抹红,点燃了一代青年人心中的希望。

1918年9月,营建两年的北京大学红楼落成。它红砖红瓦,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这座红色的建筑与命运和走向息息相关,留下了先进思想代表者和先驱的光辉足迹,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在这里,“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火花汇聚成风雷,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们掀开了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北大红楼也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19年5月4日,为抗议巴黎和会上的丧权辱国和约,北大的青年学生们站了出来,数千名学生汇集在一起,用声声呐喊唤醒沉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红楼遗存有校长室、校长办公室、第二阅览室等。一层东南角,119号房间已经复原,这是昔日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

桌上,一本复制的1919年台历,停留在5月4日。时光流回百余年前,李大钊在这里写下《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拉开序幕。

红色思想从这里传播

1918年,也是教育家蔡元培入主北大的第二年,在蔡元培的大刀阔斧革新下,北大人才云集,社团风起云涌,学风自由平等,成了引领时代先声之地。

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北大教师,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在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当时,文科学长陈独秀在红楼二层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位于红楼一层,未来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南陈北李”聚集一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1月,29岁的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红楼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使其成为早期组织的活动场所。

1918年8月至1919年3月,青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就是在那段时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新文化、新思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追寻真理的热血在北大激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7月,李大钊兼任经济、史学等系教授。从此,他率先在北大文科各系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是大学第一次通过大学讲坛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10月,在北大红楼李大钊办公室,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次月,小组举行会议,决定命名为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选为书记。这是北方的第一个支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北方的传播,为1921年一大建立全国统一的组织准备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1年7月,一大在上海召开,革命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还原觉醒年代的现场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早期重要活动地,北大红楼于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4月,北大红楼成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所在地,正式对外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馆以复原五四时期北大红楼历史面貌为主,并辅以陈列展览,陆续恢复了图书馆主任室、登录室、新潮杂志社、第二阅览室、学生大教室、第十四书库,校长室、校长办公室、文科学长室、文科教员休息室等历史原貌,展示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在红楼工作时的情景。

在北大红楼一层的第二阅览室,又称为“资讯纸阅览室”,是工作过的地方。据北大老职员回忆,在入门的窗前有一张三屉桌和一把木椅,桌上有笔、墨盒。房子中间有一长排报架带阅览桌。靠北墙还有一排阅报台。板凳放在中间的报架两排,固定在地板上,有的人坐着看,有的人站着看。

第二阅览室也被尽可能还原成当年的模样,报架上摆放着北京《晨报》《京报》《国民公报》《顺天时报》,上海《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天津《大公报》以及英文《北京导报》等中外文报纸,每一张都是按照当年报纸原样复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馆内,现有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家一级文物759件,主要有鲁迅的手稿、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许寿裳、胡风、江绍原、魏建功、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叶紫、柔石、冯铿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人物的遗存,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大量中外版画名作及李可染、蒋兆和、吴冠中等人的绘画作品。

纪念馆中的部分馆藏文物由五四运动文化名人的家属和后人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荡百年,红楼见证了一个民族的伟大觉醒和伟大开端。

作者/来源:人民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