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中我们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体会自然的千变万化。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素材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乡情、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研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

01引导学生发现美
在美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真正的审美主体,研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强调运用美育素材激发受教育者的感情,引导他们进入审美境界作深入的情感体验,而最终陶冶他们的感情。“以情动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其中第一个“情”是指美育素材中的情感内容及其外在表现,其次是施教者的感情。第二个“情”是指受教者的感情。所以美育的“以情动情”是施教者携带着美育素材的感情来打动受教者的感情。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就是让学生主动介入寻找并发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美育素材。

(1)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研学中能使学生具有审美感受的地理事物和自然现象很多。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大自然丰富多彩,处处蕴含着美的风韵:看东北“林海雪原”、叹西北“大漠孤烟”、瞧江南“小桥流水”、眺青藏“雪峰林立”……祖国处处皆胜境,名山秀水似画卷。如果我们基地老师依托这些美育素材,以饱满的激情、绘声绘色的讲解,或通过活动项目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就会由然而然地产生爱国爱乡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2)巧夺天工的人文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旅游风景区最大的特色。泰山的自然景观只有与人文景观结合,方能显示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才能对人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举世瞩目的高峡平湖、红墙黄瓦的北方园林建筑、设计巧妙傣家竹楼 ……这一切华丽精巧的现代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人在内心深处享受美的乐趣,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

(3)发展变化的地理规律美
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大气的运动、水的循环、火山喷发、生态的平衡、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这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例如我们在讲到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的位置选择时,可穿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恰好能反映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也正因为有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才方便了东西方交通,也在阶梯交界处形成了巨大的水能。由此既让学生深刻领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面对这不断轮回中“四时之景”,欧老先生终于发出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样的感慨!这就是典型的“以情动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基地老师做有心人,在社会实践中适时穿插,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展开。这种变硬性的灌输知识为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和向往以唤起学生内心的审美需要,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02教会学生欣赏美
辩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美的感受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就是说:鉴赏既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通过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情操。事实上,我们带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去游览,也时常听到有人抱怨:这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座山,山上长些树和草,建几个亭子,有几处摩崖石刻而已。这就说明我们学生缺乏欣赏美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我们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基地老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研学中,我们要抓住一切美育素材适时进行美育渗透。例如在研学中如何欣赏旅游景观时就时时处处可进行美育渗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观其形 世界各地、祖国大江南北由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美:劈地摩天的华山主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峦、曲折幽深的挪威峡湾、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 (2)察其“色 ” 世界不同的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自然景观会呈现出不同色彩美。色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使人赏心悦目;春杜鹃、夏芙蓉,秋黄菊、冬腊梅给人以绚丽景色。大自然的色彩,对人的精神有很大的调节和协调作用。没有色彩就没有生活,就没有美。例如杭州西湖“六月中”的“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美丽神秘的峨嵋佛光、胡天八月“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玉洁冰清的世界、漓江两岸的碧莲玉笋世界……(3)听其“声” 大自然赋与人们听觉美的声音很多:有江南盛夏夜 的“蛙声一片”和“半夜鸣蝉”、有波滔汹涌的钱塘大潮声、有莽原中的虎啸猿啼声……(4)看其“动”,地理事物是运动的,从而给人们无限的动态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总之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研学考察和探究活动中,通过调动人的各种感观去深切体验、感受各种地理景观和教学图像并认真分析,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当然,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高尚情操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老师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人格塑造。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03激发学生创造美
人是自然美的欣赏者,更是人文美的创造者。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要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的爱护美,与一切破坏美的行为作斗争。更要激励自己的学生从我做起,从周边环境做起,爱护一草一木、从美化我们的校园、美化我们的家乡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追求美、创造美。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在神洲大地这幅画卷上勾画出一幅幅宏伟蓝图,为世界艺术宝库添砖加瓦。

研学就是要在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面对大千世界中举不胜举的美学素材,我们“基地人”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并积极创造和利用这些美育素材,把学生感受到的引向深入,让学生拥有一颗感受美的心,鉴赏美的眼,表现美的口,创造美的手,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充分展现“实践育人”的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