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可以说没有安稳的,无论是盛世,还是治世。凡是觉得古代王朝好的,可以好好休息了。明朝,可以说评价最高的就是永乐盛世了,那么永乐年间的到底什么样呢,可以说,有他厉害的地方,七下西洋,永乐大典,可以说,一直都有极高的评价。先不说结果如何,至少对后世是有绝对影响力的。那么来看一下,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家成就,我们也来看看治下百姓的呐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元年,江西永新起义

永乐二年,忻城起义

永乐三年,浔州、桂州、柳州起义

永乐四年,河南南阳起义

永乐七年,李法良起义

永乐十年,广西莫彦恭起义

永乐十一年,武冈起义、婆洞起义、贵州普亮起义

永乐十二年,吴者泥起义

永乐十三年,四川戎县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十四年,山西广灵起义

永乐十五年,汀州、沙县、嘉兴起义

永乐十六年,昌平、靖州

永乐十八年,唐赛儿起义

永乐十九年,韦万皇起义

永乐二十一年,柳州起义

永乐二十二年,浙江长兴起义

以上起义记载全部来源与当地县志以及府志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世的出现,一般具备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灾荒年的乱世刚过,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都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二是战乱年代人口锐减,人均可分配的土地增多,发生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几乎不可能;

三是盛世的出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王朝初期全局备有。

明朝第三位,或者是是第二位皇帝永乐大帝朱棣统治全国期间,被称作永乐盛世,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历史上吹捧的世所罕有的盛世中,依然有这么多的农民起义感觉不思议。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并不奇怪。全国不可能出现全部的风调雨顺,只要出现天灾人祸,一定会出现饥荒,只要有饥荒,肯定会出现起义。更何况,朱棣从靖难之役到朱棣退位,全国天灾先不算,又是下西洋,又是编书,又是几十万人一次的五征漠北。可以说,将老百姓的最后一块铜板都压榨出来了。后期仁宣二位皇帝在位时期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才让高压下的百姓得以喘息。

可以这么说明朝的皇帝,文治看明仁宗明宣宗武功看明太祖和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