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小就听妈妈哼一句歌:“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古诗原本就是可以唱的,化用到歌词里,便成为了一首歌里最出彩的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诗人生平

(一)诗人生平

张继,生卒年不详,现在的湖北襄阳人。大约是天宝十二年的进士。

史杰鹏老师在《古诗课》中说道,并不是考上了进士就能够当官的,唐朝的进士还需要在吏部考核“才学人品”之后,才会被授予官职。也不知道这个“人品”是按照什么标准考的,反正人品好的不一定当官了,当了官的也不一定人品好。比如说张继就一直到安史之乱之后才当上官,还是很小的官,一直穷困潦倒,甚至连棺材本都没有攒齐。其友人刘长卿的诗《哭张员外继》中写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真是让人感叹。

(二)诗歌背景:枫桥和寒山寺

古诗课》中写到了我从来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这首诗还有个题目叫“夜泊松江”,因为苏州城外的江叫吴江,又叫松江。据说张继写这首诗的时候,枫桥还不叫枫桥,后人为了提高枫桥的名气,才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了,而他们的目的显然达到了。

也不知道这个说法对不对。因为我在百度百科里查到的是这样的:

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说寒山寺。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来到这座寺院静修;唐玄宗时寺庙改名为寒山寺。

我一直特别佩服寒山这位僧人,他的作品很有哲理。“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首诗我第一次在《唐诗鉴赏辞典》里读到就惊为天人。

寒山问拾得这一段对话,值得细细品读。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三)诗歌品读

(三)诗歌品读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点明了季节和时间。上弦月在夜半时分落下,惊起枝上栖鸟。霜只会落满地,不可能飘到天上,因此这里是为了说明秋夜江上的寒冷。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继续写景,带一点情感。江岸边有枫树,渔舟中有灯火,而诗人在船上孤寂独眠,满怀愁绪。这里的“对”用得非常精妙,好像愁绪变成了一个实体,诗人与愁绪面对面。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是一句再直白不过的地点介绍,诗人在哪里呢,在姑苏城外,寒山寺附近。

然后引出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有钟声传来,惊醒了远道而来的游子。

这首诗写景选择的意象特别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在我们心目中,秋夜就该是这些意象组成的:秋月、秋江、秋枫、秋霜,最后加上渔船上一点灯火,以及游子的一片愁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