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豫淮北岸一家电视台记者,因我在创作上有成绩。我的笔名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以及美国华文期刊上。

于是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南方闯荡,1997年3月,我办停薪留职来到东莞一家任生产主管,一干就是15年。业余时间,我觉得无聊,精神上感到特别空虚,自己带来的《路遥文集》一翻阅多遍,便时常去附近的书店和工业区报摊转一转。

书店以及小报摊上报刊杂志如林,色彩斑斓,不知哪些书好看。我正在寻找着,看到一本《江门文艺》,随手翻阅,惊奇地发现这本书刊是我早该寻找的乐园,内容丰富多彩,潜心细读,妙趣横生,百看不厌,真是相识恨晚啊!

从此以后,我每期要买一本。那时我调查发现,有好多工友都喜欢看《江门文艺》,我问他们为啥喜欢看《江门文艺》,他<她>们都说《江门文艺》说出了他<她>们的心声。那时主编谢继贤把读者、作者当作是亲人一样去关心、爱护和帮助我们,成为我们最可信赖的知心朋友。常常帮助读者、作者解决疑难问题。如:帮助我们找工作、打官司、捐款捐物,解决思想问题等等。尤其是1999年《江门文艺》开办“周三热线”以来,谢主编帮我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什么事都找谢老师求教和帮助。谢老师花费在帮助读者、作者解决疑难方面的时间,并不少花在编务上的时间。正是这种关心、爱护和诚挚,才使《江门文艺》越来越得到读者、作者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蒸蒸日上,日益茁壮。
自从谢继贤老师任《江门文艺》主编以来,刊发了不少弱者自诉的中篇纪实文章。如《为了女儿的承诺》、《贤妻偏遇狠心狼》、《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孤儿泪》等等,这些令人声泪俱下的弱者出苦海。于是,在江门,在珠江三角洲,在岭南或者遥远的地方,听着一些弱者的呼声,许多善良者纷纷伸出同情之手,助弱者一臂之力......
《江门文艺》看多了,我在打工之余也想写。我附近一家工厂拖欠一位打工兄弟的工资1000元,那位打工兄弟为了维权,他跑到镇劳动局200趟,才得到那一点微薄的1000元啊!光车费就花了不少,你想想那时官员踢皮球啊。后来我写成文章《为了维权,他跑200趟》一文,邮寄给谢老师。谢老师在白忙中给与修改、润色发表在1997年第5期的《江门文艺》上。就是这篇文章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也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打工仔。我在全国认识的、见过面的好文友大约有200多名,在我的带领下都订阅《江门文艺》等刊物,从不间断。那时的《江门文艺》充满时代气息,与读者息息相应,贴近生活,丰富多彩,使读者从中得到多种美的享受,成千上万的朋友与《江门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了知心朋友。谢老师从当上主编之日起是1988年总第102期转为文学期刊<双月刊>,1993年总第128期改月刊,后来改成半月刊。从开始的每期发行量3000册,发展到37万册。在全国通俗刊物中,《江门文艺》独具风格的一枝奇葩。

那段时间,打工文学火爆一时,它有特殊的读者群和创作群,是打工者群体中最需要的,也是最能反映打工者心声的一种方式。

与此同时,一批批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低俗内容的非法刊物,大大降低了打工文学的格调,也搅乱了整个文学市场,使得一些著名的杂志刊物不再为打工文学提供阵地,甚至有些编辑只要看到这类题材的稿件,不用考虑就扔了。他们误解了我们的意思,我们的思想阵地也在逐步地丧失。江门文艺在这样的情况下倒闭了。

当时,我自己好不容易从打工者行列中跳出龙门---北京某媒体上班。

作者简历:

张子保,资深媒体人,河南省正阳县人,多家刊物编委与多家企业、单位法律顾问和评论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他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共发表文学、新闻若干。目前作者任北京某家媒体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