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媒体,营销号的宣传,提到晚清我们总是想当然的以为晚清的八旗兵就是提笼架鸟,毫无斗志的一些人。宣传的多了,八旗子弟竟然成了腐败的代名词。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可以看一下全程由八旗军在面对敌众我寡的敌人时,是如何浴血奋战的。

镇江之战,中英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在整个鸦片战争中,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他确是由八旗军来抵抗的一场战争。可以完整的体现出八旗的斗志,和战斗力。

1842年7月15日,英轮船2艘率先到达镇江江面,至20日,英全军抵达。21日,英军攻城。此次行动主要由英陆军承担,共4个旅6905人,此外还有数百名海军人员。镇江城内的守军为八旗军,镇江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八旗军在此驻扎了近200年,家产在此,眷属在此,祖坟在此,“他们保卫的已不是抽象意义的国,而是实实在在的家,故能顽强、奋勇和拼死。”茅海建教授在《天朝的崩溃》中认为,“镇江是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击诸要点设防最为薄弱的,而镇江之战却是鸦片战争诸战斗中抵抗最为激烈的。英军投入的兵力最多,但没想到,遭到的损失也最大。”“相当于清军设防最坚强的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战役英军伤亡的总和”。而且“镇江之战是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就军事角度而言,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了。”(《天朝的崩溃》P441-444)

镇江之战到底多残酷,可以说英军在进犯镇江途中,每前进一步,均遭到了殊死抵抗。在圌山,遭炮台官兵的阻击,迫使英军延缓进犯的速度。1842年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英军用炮火轰击北门、西门,城破后,镇江守军没有退却,在城楼上,清军用猛烈的炮火阻击攻城的英军,利用城垛为掩护,步步为营,与登上城楼的敌人肉搏,有的抱着英军一同跳下城去。城破以后,在城内多处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在副都统海龄的指挥下,清军1500名官兵,同仇敌忾,用土炮、鸟枪、大刀、长矛与拥有精良武器的7000名英军血战街巷,在每一寸土上与敌争夺。在城门均被英军攻破后,海龄妻子为激励丈夫与敌血战到底,以及表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竟带着孙子一起跃入烈焰之中自尽。悲痛欲绝的海龄顾不得埋葬亲人,挥泪召集残部,要求全体将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在侵略者面前苟活”!海龄率部与英军“腾掷街巷”作殊死一战。在最后的关头,他下令部下将公文纸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围,又亲手点火自焚,壮烈殉国。

镇江旗人军队仅有旗兵1583名,后临时从外地调集汉兵2700名驻守西南郊,战斗开始后没两天即全军溃逃。然后面对敌人的仅剩这1583名八旗兵,面对强敌,镇江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御外寇。老百姓组织了乡勇,配合驻军保卫家乡。全城官绅、百姓捐银、捐铁、铜,兴修城池、铸造大炮、制作火筏,以备作战。妻送夫、母教子参加保卫战。有一朱耿氏,不仅鼓励丈夫参战,还教育三个儿子:“吾已恨为女子不能执干戈,卫社稷,顾复死贼手而为国辱耶?今幸三子成立,均可为国杀贼,请速与俱,以为念。若迟出,是速我死也……”。城破后,镇江百姓表现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尤其是妇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有姓名可查的不愿受辱而自杀殉国的达140多人,其中和敌格斗被害的22人。

保卫镇江城战斗一直延续到深夜,英军被打死的,据英官方公布是185人,实际数字要超过多倍。贮藏船欧琴号仅下3个水兵和1个侍者,船长、官兵均毙命。英军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镇江遭受的损失比以往任何战役都要惨重。道光皇帝听说镇江的战况后,也感叹愧道:“朕之满洲官兵,深堪悯恻”。

《鸦片战争史》关于镇江之战的描述,多次涉及清军的武器,当英军第二旅向北固山前进时,遭到守城旗兵“从城墙上用大炮、大抬枪及火绳枪等打来的猛烈炮火”。镇江城西门是英军的主攻点,清军“以密集的炮火狠狠打击来犯之敌,加上运河阻隔,英军久久不能接近城门”,“英军舰队刚驶进运河不久,便遭到从城墙上发射的大抬枪与火绳枪的致命打击。”“英军好不容易逼近旗营,旗兵们枪炮齐发,一齐与敌人肉搏。”

由此可见,镇江之战,英军采用的是陆军两面包抄的登陆作战,而几乎没有采用舰炮轰城,所以守城的八旗军能使用城墙上的大炮、大抬枪以及火绳枪等热兵器,至于用大刀长毛对抗英军大炮的话,也只能是小说之言而非历史真实,这也体现了我们为什么对失败总不能得到很好的总结,因为戏说代替了真实。

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恩格斯指出:“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到不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