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他对社会学的贡献,以建国、改革开放分为三个阶段。在学业初成的年纪,他的社会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实地社区研究和社会结构分析,前后以《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为代表。

1935年,费孝通带着新婚的喜悦,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这年夏天,他携带妻子去广西瑶山实地考察,冬天妻子不幸遇难,之后他便开始出国深造。1943年从美国回来之后,他开始转变研究方向,开始对中国社会结构做出自己专业的研判与分析。1947年,他进入清华大学任教,《乡土中国》收集整理了他所授课程“乡村社会学”中的一部分,总共包含十四篇论文,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为分析解剖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探索出了一条专业社会学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费老所说,本书是他年轻时的一股冲劲所集,主要是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所以文中很多观点仅仅是一个雏形,拥有很多探索补充的空间。而要想研究清楚一个社会群体,必先从最基础组成单元——社会人入手。从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看到他所处的社会,以及影响他的族群,甚至整个民族过去的历史。费老研究发现:中国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差序格局”。而美国社会刚好相反,是典型的法理社会,团体格局。

格局,即家庭组成与社群关系运转的模式。这是由顶层建筑决定的底层逻辑,也会相互影响。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一切都以礼俗为约定,法律无从发生,契约精神表现在从熟悉中得到信任。美国则完全相反,法律主裁一切,没有白纸黑字的契约被视为无效。

中国基层社会里的人,完全可以跳过“文字”,仅用熟悉的肢体表情言语,完成沟通交流;他们以乡土为根,历世不移,生活极端安定。这造成了“差序格局”的出现: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组成比较庞杂,以亲疏远近确定社群关系,极易形成宗族。“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乡土社会因此,又可以称为“人情社会”或“自我主义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人则强调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有明确的界限,不符合某种要求,就不能加入其中。美国人对家庭的组成也有要求,通常仅包含夫妻与子女,如果团体不同,难以组成“街坊”。强调人人平等,拥护宪法观念,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社会。

这两种社会皆有利弊。人情社会具有亲和力,也会极度排斥异己;团体社会利于发挥个体能动性,却很难真正团结一体。美国社会的结构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导致团体格局的缺陷逐渐放大,肤色人种、财富能力等,成为团体门槛,人人平等成为空谈。中国乡土社会经过城市化进程,逐渐出现弱化,却并未完全消失;相比于“乡下人”,“城里人”更早接触到了法理社会与团体格局,开始变得不近人情,结成“小团体社群”,拉动了很长时期的鄙视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齐头并进,旨在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明礼俗等方面,拉近或消除由法理社会带出的隐患。而全民价值观的塑造,是为了解决乡土社会的顽疾,旨在用全民道德约束“家族社群”的门风家规,只要不出圈,还是可以拥有人情的。

从中美基层社会的对比中,不难看出:无论是自我主义社会,还是个人主义社会,都无法构造出完美的家庭组成与群体关系。要想做到真正的人人平等与乡风文明,必须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结构演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