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故事。他们中的有些人因为一颗赤子之心而被历史铭记。还有一些人因为心怀天下而被历史所歌颂。另外一批人则是因为他们在困难中积极向上进取,永不言弃。关于他们的故事似乎永远也说不完。在这些过程中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因为包含了这些传统美德,所以这些故事才能够在历史车轮的冲刷下,还能历久而弥新。

如果提起中国历史上那些,因为刻苦学习而名留青史的人,匡衡绝对是里面绕不开的一个人。甚至还有一个高度概括了他刻苦的学习经历的成语,那就是凿壁偷光。而大多数中国人早已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达到倒背如流的效果。这也是因为从小到大妈妈都会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而在课堂上他也是老师们用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最好的例子。

在家长和老师的嘴里面,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匡衡一直都是那个为了能够这学习去凿开邻居家墙壁的刻苦的孩子,但是我们却从来不知道长大后的匡衡到底做了什么。在我们的想象里边,一般刻苦学习的孩子,最后的结局一定都不会太差,那像匡衡这样刻苦的连历史都记住他的人相比,结局应该是非常的好吧,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匡衡凿壁偷光的这个事情。

其实出现这个事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匡衡所处古代社会,阶级等级的划分是十分严格的。虽然说中国古代遗址的推崇士农工商,但其实只有进入了士这个阶级才算是真正的脱离了社会的底层。因此像农工商这类阶级的人都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能够通过国家的政治选拔,成为一方地方官,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因为如果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的话,那首先第1件首要的事情就是要买书,其次就是要请老师,但是这些对于勉强能够达到温饱的农民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他们不仅出不起买书的钱,就连晚上都没有办法用油灯,只能靠着白天那点子时间来借着光亮看书,所以才会出现小孩早被偷光的事情。

因为这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如果想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话,就必须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可以说能够做出这个举动的人一定是对学习痴迷到了一定的程度。毕竟小孩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面前除了学习之外还要面对家里面繁重的农活,所以他学习的时间并没有那些富家子弟学习的时间长,而且他自学的能力,肯定是比不上那些有着专业老师辅导的人的。

即使是在他这么努力学习的情况下,一直是在当时的选拔考试里面中了一个丙科而已。按照当时甲乙丙丁的分配,他其实已经次的不能再次了。当时的制度规定,只有说中了甲科的人才能够有资格入朝为官,比贾科稍微次一点的乙科就只能到各个权贵门下做门客。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入朝为官的。而像匡衡这样只是中了丙科的人,就只能做一些打杂的活,根本施展不了什么抱负。

不过即使是这样,匡衡也没有灰心丧气。虽然说匡衡已经在选拔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他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此时的匡衡在见过了花花世界的繁华之后,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要往更高的位置上爬。于是匡衡利用自己可以整理文书典籍的机会,拼命地吸取书上的知识,遇到不会的就为身边的人来解答自己的疑惑,在这样的刻苦学习之下,匡衡的学问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时的汉朝,因为董仲舒的八处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对于儒学是非常推崇的,而此时的匡衡由于长时间的积累,对儒学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也慢慢的在学术界打开了自己的名望。因此在朝中也有了一些说话的权利和地位。不过好马还是得有伯乐相看,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在汉宣帝在位的期间,匡衡一直没有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到了汉元帝即位,事情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完全抛弃了自己的初心,一心只想要将权力玩弄于股掌,于是他渐渐忘了自己想要为百姓造福的出行,而是将能够扩大自己势力,提高自己权利的事情放在第1位,不管他会不会对百姓造成伤害。匡衡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权利,他渐渐的成为了汉元帝身边的红人。

他不断展露的才能,所以皇帝也是对他非常的信任,最后竟然将他一路提拔到了宰相。当时除了匡衡生得皇帝的信任之外,还有一个宦官,也是非常的得皇帝的宠幸。但是这个得皇帝宠幸的宦官,却没有利用皇帝他的这份信任去为百姓做实事,反而是不断地为自己敛财造,。到了最后整个朝廷几乎都成了这个宦官的一言堂。

两人一拍即合,怂恿汉武帝为自己赏赐更多的封地,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财富。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完全失去了当时为了学习补习凿壁偷光的初心,反而被权力和金钱的欲望吞噬了本性,成为了他们的奴隶。本来在他得到权力的时候,应该为那些像他以前一样问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谋福祉,但是现在的他却成为了欺压这群百姓的一员。

这种情况直到到汉城帝即位的时候才得到改善。于是本来深得皇帝宠幸的宦官很快就沦为了正史之地,每天都有弹劾他的奏折,摆在皇帝案前的那一堆奏折里边,几乎有一半都与他有关。匡衡一看情况不对,也转而加入了谈何大军里面,但是这几关员可不买匡衡的帐,因为他们觉得匡衡本来在很早以前,就有能力向皇帝揭发这个宦官的恶心,但是他可没有这样做,反而是和这个宦官一起狼狈为奸。

于是匡衡非但没有讨着好,反而沾染了一身腥。不仅宦官成为了众人,弹劾的对象就连匡衡也成为了众人攻击的靶子。他们将匡衡之前所有犯下的罪行都用一张纸列了出来,整张纸几乎都要被写满了。匡衡这个时候也意识到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于是他向皇帝请求展现自己辞去官职,成为平民,回到家乡。

一个人在环境的影响下是会变得,但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真正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本身,如果说匡衡能够在是最精明的环境里面,保持自己一颗想要为国家奉献的初心,那么最终的结局一定不会是这样。也不会成为大人们口中闭口不谈的历史。所以说我们在面临多样的环境干扰的时候,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初心,牢记自己原本的使命,才能够在这个环境中真正的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