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连串热点事件让吃瓜群众们过足了侦探瘾和戏精瘾,但同时也给所有瓜友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文字会骗人,吃瓜需谨慎。

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吃瓜“专家”来说,坐等媒体打脸已经是最基础的姿势,一个事件从发酵到爆炸再到反转往往不需要耗费太长的周期,甚至在一天内整个事件就会被炒成热锅里的煎蛋,来回煎熬,两面都糊,一点不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近期的热门事件已经让“坐等反转”的吃瓜群众们坐不住了,无论是郑爽的阴阳合同,还是杭州的“瞒豹”事件,让大家再次发现通过语言挖掘真相简直是一种妄想,而吃瓜吃到最后,很可能在遮遮掩掩和谣言满天中吃了个寂寞。

那么,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评论发言,有哪些语言陷阱和文字游戏暗搓搓地把我们送瓜的小车开翻了?

我们又该如何从一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信息中尽可能地接近所谓的真相呢?如何才能在理性吃瓜的同时,减少打脸的概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常见的文字花招。

片面地突出典型表象

2021 ✕ summer

说起美国历史,全世界几乎都有一个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叙述模板: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勇敢的欧洲探险家发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后来殖民者在此定居下来,寻求摆脱国王和教皇统治的自由。最终,这些殖民者打了一场战争,断绝了他们与腐败英王的关系。殖民者解放自己之后,建起了一个基于自由和民主原则之上的新共和国。共和国在接下来的200年间不断发展壮大,一直扩展到遥远的太平洋海岸,把一块未开发的土地变成了地球上最富有、最有生产力、最自由的国家。

这个表述本身也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但并非全部的完整的真相,而是只突出了拓荒、“自由”的经典表象,随之掩盖的就是事实的另外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片“未开垦的土地上”早就生活着族群多样、人数众多的原住民,他们中的大多数死于殖民者的拓荒,给欧洲移民们的“自由”梦想当了铺路砖。

它也没有提到,所谓的“民主”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这片大陆对非洲人的奴役和压迫才过去不到百年,甚至至今仍没有消除普遍的种族歧视问题。它更不会提到,这片新大陆用暴力的手段从墨西哥窃取土地,才得以不断扩张,这些也是事实的一部分,却在突出典型表象时彻底隐身了。

如果我们只看到某一种报道和某一种说法中突出的典型表象,就会自动忽略掉那些属于完整真相的一部分信息,从而形成刻板的印象甚至偏见。

在日常生活中,把这种信息陷阱玩到极致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广告、宣传片以及社交平台上不同种类的人设。

它们精心选取要表现和突出的表象,只给我们看到它们想要呈现的内容、状态和信息,以至于我们在这样精心营造的陷阱里,会不自觉的被灌输进一种印象以及理念——美国就是自由灯塔、钻石就是爱情的象征、某某明星就是傻白甜本甜,好直爽,好纯真,一点不做作......

除了能够蒙蔽大众、灌输理念之外,某些经典表象也成了作恶的工具:黑人男性是暴力犯罪分子、女权主义者是愤怒的仇视男性的群体、工人阶级男性都是乡巴佬、女性更适合在家育儿而不是成为高管、政治领导人都是精明能干的强者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表象通过媒体、出版、教育甚至意识形态机构的大规模合作,制造了一个生产标签的信息机器,进而造成了各种各样的不公与偏见。

在我们围观吃瓜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这样的信息陷阱,有时并不是我们太愚蠢,才导致我们对明显的引导信息缺乏警惕性,而是某种典型表象已经通过各个渠道扎根在我们心里,使我们坚信我们获得的就是全部真相。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死忠粉看着自己的偶像人设崩塌的时候,第一时间并不会对偶像本人倾泻愤怒,而只会感觉三观破碎、宇宙尽毁,而那些揭露真相的人们反而成为他们一定要针对的“罪魁祸首”。

故意缺席最重要的信息

2021 ✕ summer

如果在描述一个完整事件的时候,过于突出某些表象,必然会导致另一部分信息的弱势甚至缺席,我们很难在描述的过程中完全还原真相的全部过程和细节。

但是如果一份报道或者一份声明,刻意地遮蔽和掩盖了一部分重要信息,而只是突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信息,就会立刻引起我们的警觉和反感,因为那些缺席的信息,往往是把我们引向真相的最关键的信息。

几乎所有经典的打脸案件和翻车事件都是因为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妄下结论或者脑补真相导致的,如果我们能够调查到报道背后隐藏的信息,我们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血往头上涌,发表自己的态度、发泻自己的情绪。

假如我们听到一个32秒的新闻这样报道——一个6岁的男孩子因为亲了一下同学的脸颊而被校管指控为性骚扰,你会作何感想?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义愤填膺地表示:太过分了!性骚扰的定义已经可以滥用到这个程度了吗?!一个6岁的孩子懂什么啊,说他性骚扰,学校真的是疯了!难道这个社会对性别的想象已经窄化到这么危险的程度了吗?!

基于上述简短的信息,我们有这样的情绪再正常不过了。但是作为一个吃瓜老手,每当我们血气上涌的时候,就要提醒一下自己,我得到的是完整信息吗?我现在的情绪是不是被信息发布者玩弄了?明天更多报道出来之后,我会不会被打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我们对这个故事的各种细节有了更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我们会发现,报道里没有提到这个男孩子经常不经同意随便亲同班的女同学,也没有告诉吃瓜人男孩本人以及家长都拒绝学校的温和提醒和教育,而这个学校在几个月前就因为没有对另一个相似事件里年纪稍大一点的男孩进行处理而被受骚扰女孩的家长起诉。

综合以上的信息,我们之前爆发的种种质疑和情绪也就都平息了。造成误解的原因不是我们不够理性和不够聪明,而只是我们没有获得足够充足的信息,而这些缺席的信息往往能够触及我们对整个事件判断的核心。

相应的,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会发现,我们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入,接触得越亲密,越能够发现一个人复杂和多重的性格品行,也就让我们越难武断而简单地做出对这个人的评价和标签。

同样的,当我们对一件事或者一个国家获得了更深入更丰富的认知之后,就不会再出现过于简单的爱憎情绪。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了某些事情和某些人爆发出超乎寻常的爱憎情绪,他们可能不是单纯的傻,而只是单纯的缺乏对完整信息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负责信息发布的机构或者个人为了引导大众的情绪以及事件的走向,往往会刻意掩盖一些重要细节,从而设下语言陷阱,等着吃瓜群众们翻车栽跟头,但是如果这个套路用不好,反而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危机。

成都中学生坠楼案件的信息发布被人诟病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还原完整的事件,并且遗漏了关键细节,这就给善良的吃瓜群众留下了太多合理质疑、大胆脑补的空间,也给各种造谣和不实信息留下了可以钻的空子,以至于某些具有明显逻辑漏洞和常识错误的谣言也能在一时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引导起很多围观者的情绪。

文字陷阱是如今社会的一场高级游戏,他不仅是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展开的信息与信任的战争,也是媒体之间在信息调查、分析和发布上的战争。

只有掌握了足够丰富信息和调查资源的媒体,尽可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进行报道,我们才有更多可靠的渠道获取信息,从而做出判断。

如果有一天我们面对的信息环境充斥着各种不良媒体和不实信息,我们便很难找到那个最可靠和最信任的信息源,也就无从接近事件的真相,而只能任由各种谣言和骗局左右大家的情绪。

使用一些不起眼的语态

2021 ✕ summer

上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都要求我们掌握语态的变化和用法,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学这玩意儿除了考试还有什么用。

如今,我们终于发现,学好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语态,也能够帮助我们在吃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享受更多的乐趣。

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个像下面这样的描述,就会非常清楚语态对信息表达产生的影响。

从前,有一个国家被侵略。有许多炸弹被投下,有数千人被杀。入侵过程异常惨烈,酿成了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为入侵进行辩护和掩盖错误的谎言被四处散播,大多数人都对已经造成的混乱和损失感到愤怒。于是,只好通过发动另一场战争来分散民众的注意力,平息他们的怒火。

在这样的描述里,只有发生的事件和施加的动作,而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人物的缺席:入侵、轰炸、杀戮、撒谎和分散人们注意力的人到底是谁?

正是被动语态的使用,巧妙地隐藏了整个事件的发起者、施加者,同时隐藏了整场战争罪行的责任人——我们无法获知谁犯下了过错以及谁应该为此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使用了主动语态,我们就会发现,动作和事件的发起者与责任人将无处遁形。如果我们说“华盛顿砍到了樱桃树” ,那么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是谁(华盛顿)做了坏事,樱桃树被砍应该谁(华盛顿)来负责。

当一个人想要推脱责任、逃避惩罚的时候,往往就会有意识地避开主动语态,而用更加含糊不清的表述方式掩盖事情的责任人,例如“杯子打碎了”、“地毯落灰了”、“错误的政策获得批准了”等等,都有意识地掩盖了行为的责任人,让整件事情看起来是自然发生且无法改变的,因此也就无从问责。

很多掌权者在面对民众问责的时候,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技巧,用被动语态来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也是我们经常会觉得有些官员“说话不直接”、“说话打官腔”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轻易被这些被动语态糊弄过去,而要对某些重要事件的责任人追究到底、问责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资深的吃瓜群众,与其整天嚷嚷着寻找真相、寻求正义而坐等着真相自来、正义天降,不如好好琢磨和分析我们接收到的那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消息,用理性的思辨去探求事件的真相。

很多时候,文字并不能起到解释和揭露真相的作用,反而常常被用来误导、欺骗和蒙蔽大众,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信息的警觉和敏感,仔细分析那些刻意被突出的表象、被隐藏的细节和被精心使用的语态,穿过语言的陷阱和文字构筑的迷魂阵,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接近事件的真相。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能够再仔细想想究竟是什么人会选择这些语言策略进行表述?他们想要把舆论的导向和群众的情绪引向何方?这么做到底有什么用?如此之后又会使那些人获利而使那些人受损?有了这些清晰而明确的思考方向,我们就不会轻易地被简单而片面的信息带走理智和情感,也就避免了次次吃瓜次次打脸的尴尬处境。

2021 ✕ summer

既然我们已经身处在一个人人都笑吃瓜人,人人都是吃瓜人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从一个瓜皮滑向另一个瓜皮,从一堆信息跳进另一堆信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吃瓜素养,增加自己的吃瓜姿势。

今日活动

你有什么理性吃瓜、防止被骗的技巧要分享给大家?在留言区随便说说,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会学透视(第5版)》,迈克尔·施瓦布教授用丰富的案例和轻松的语言揭示了社会运作中的种种规律和问题,也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暗面,可以帮助我们在吃瓜时代多一分洞察,多一分敏感,多一分理性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学烛照“生活的暗面”,是为了创造光明的人间。

友情提示,今天小北家的图书在当当大促

-End-

编辑:培文 黄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