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早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张润杰和媳妇王美就分头去赶集。“我们开车去集上收麦秆辫子,老百姓习惯早上到集上卖,我到羊流官桥集,媳妇到肖家庄集。”今年51岁的张润杰是新泰市羊流镇富豪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从16岁就跟着父亲进村赶集收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润杰从农村集市收回来的辫子。

羊流麦秆辫子是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新泰当地传承了几代人的手工产业。羊流镇常年种植小麦近5万亩,每年小麦收割后,羊流镇家家户户挑选细长麦秆,整理成束,腋莛掐辫,当地人称之为“掐辫子”。这项指尖小产业,是家家户户茶余饭后的传统“手工小副业”。如今,这项手工产业早已形成了掐辫子、收辫子、工艺品加工等上中下游产业链条。2019年,羊流镇政府举办的掐辫子大赛上,就吸引了当地90个村庄的1.5万名村民参赛,最终1000人挺进决赛,盛况空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羊流镇政府举办的掐辫子大赛决赛现场。

69岁的羊流镇杨沙村村民高洪爱就是“掐辫子”的能手。“掐辫子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吃饭手艺,不光能挣钱养家,还能手脑并用,预防老年痴呆,闲的时候村里的妇女都掐。”高洪爱说。辫子的主要原料是麦秸,当地也叫“莛子”,即选用紧靠麦穗的麦秆部分。掐辫子前,将“莛子”拿出来用清水浸泡,使其变软就可以使用。“然后就像姑娘家编辫子一样将麦秆编成辫子就行,我一天一般顺手掐3桄(一桄十圈)。”

“掐辫子的人太多了,现在我们收一桄3块钱左右。”张润杰说。收回来的辫子还要经过熏、晒、捆、装等程序,才能形成初加工产品销往外地。“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浙江等南方省份,他们再加工成草帽工艺用品。疫情前,产品还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国外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润杰展示扇子把。

别看辫子的熏、晒、捆等程序不多,但需要的人力很多。“平均每年要走2000多包货,约合20万斤辫子,我们常年有80多个工人在这上班,每天不停也忙不过来。”王美说。她和丈夫每天都去集上收辫子,工人则在厂里加工。53岁的羊流镇羊流村村民王芳就在本村的富豪工艺品有限公司打工,负责挑选分级辫子并捆装打包等工序。“平均一天七八十块钱,就在村里干活,也方便照顾家里。”王芳说。在这工作的绝大多数是周边村里的中老年妇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在分拣辫子。

羊流镇三洼村的双宇工艺品加工厂则主要利用麦秸辫子做成扇子草帽等工艺品。“去年卖了14万把扇子,主要是南方电商企业,销售额200多万元,今年预计能卖20万把。”双宇工艺品加工厂负责人张蓉蓉说。从辫子到扇子,需要穿片、编网、编把、剪样、缝边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人完成,除了少部分在厂里干的,更多的村民都是把材料拿到家里干,我们计件发工资。”50岁的三洼村村民和法廷身体有残疾,干不了其他活,但掐辫子、编扇子却不受一点影响。“主要就是给扇子缝边,一天能缝30多把,挣50块钱左右。”和法廷说。有了这份家门口的产业,他靠自己也能活得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人手不够,订单积压太多,张蓉蓉自己也在做扇子。

为发展壮大麦秆辫子这份富民产业,羊流镇引导当地村庄通过村集体领办成立麦秆编织专业合作社,让老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掐好的辫子由合作社收购,仅“掐辫子”一项收入,每人每天在二三十元。与此同时,当地还借助相关企业拉长产业链,制造麦秆扇、辫子帽、坐垫、杯垫等工艺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就近就业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掐辫子”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目前,新泰市羊流镇从事麦秆编织加工的专业村达50余个、2万余户,全镇全年加工麦秆制品1200万件左右,年产值6000多万元,净利润超过2000万元。通过麦秆编织这一传统工艺,当地加工专业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达1.2万元。“掐辫子”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要部分。

大众报业·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赵洁 李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