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教导世人贪、嗔、痴是人生苦痛的根源,芸芸众生大多不知道这个道理,即使知道,也大多不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心不等于贪心,所谓贪心就是违反因果关系的得心。佛偈云:“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无因则无法,但也不是有因必有法。因也有质与量两个方面,因的质不对是不会引导出果的;因的质对了但量不足也引导不出果。因此,要想得到所要的果就得确保因的质对量达。故而,持贪心者不仅会事与愿违,而且,往往还会丢掉机会和招来麻烦。如果贪心引发害人行为还会有对等的恶报。

愠不等于嗔,所谓嗔就是失去理智的愠。嗔会导致人化作困兽。

傻不等于痴,所谓痴就是愚蠢性的傻,这种傻也包括执着于南辕而北辙。虽然贪会导致痴,即所谓利令智昏,但是,痴是更糟糕的东西,因为不痴是不会贪的,贪本身就是痴的一种。痴必然导致置规律和规性于不顾,必然遭受客观世界的惩罚,即恶报。

做恶要遭恶报,做蠢也要遭恶报,这就是天理,没有人可以超越。

有人以为无所作为就是自然远离了贪、嗔、痴,尤其是远离了贪,恰恰相反,无所作为本身就是贪,也是痴。勇猛精进才是克贪致胜的法宝,向往幸福是人的天性,也是佛的天性,否则,僧人也就不必追求彻悟了。当知,佛教就是佛祖所发动的幸福主义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福是什么?是舒服、愉快、美感、自豪感和崇高感等主观感受,当然,这是较为抽象的解释。较为具象的解释是,幸福就是善报。有鉴于此,要想幸福就不要脱离善的轨道,就不要脱离明智的轨道。

善的轨道和明智的轨道的本质是方向,它确保的是导致幸福的果的因的质。要想确保幸福的果的发生,还必须有因的量。这样一来,我们每一位善知识就得:一方面坚持走正道行远路;一方面培养自己优良的素质。不要忽视素质,在正道的前提下幸福就是优良素质的结果。有人曾问我说:“您只就指出现行微积分原理错误并重建新微积分原理这一项成就,其历史功绩就不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之下,为什么其他中国人不行呢?”我的回答是:“既然讲历史功绩,那就得由历史评说上或者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现时代的科学家,除了我之外几乎没有敢为真理坐牢的,而我已坐了两度。”也就是说我的微积分成果与我为真理可以坐牢的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以此类推,幸福是一切优良素质的必然结果。培养优良素质就是为幸福种善因,当然,这里的优良素质本身就包括走正道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