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思想文化会造就不同的文明,但是不管哪一种文明都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也就因此诞生。从最初的口头表达,到符号的诞生,再到文字的形成,语言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的进步,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语言是沟通人类文明的桥梁,也是不同的群体相互了解、求同存异、共同促进的必要工具。不过,相信很多人已经发现,中文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虽然拥有着使用人数最多的人群,但却并不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有意思的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及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先生还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全世界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对英文更加青睐,而中文却遭受“冷遇”,甚至是“不敢使用中文”。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对比鲜明的情况,是由于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历史原因

比起英语的广泛传播,中文的全球化明显还不足够,但这并不是我们实力不够,或是宣传力度不够。要知道我国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已经近500所,这是其他国家都难以企及的,每年也有无数外国人加入学习中文的行列,所以我们无需妄自菲薄。

但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以及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让西方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我们的明朝和清朝却因为闭关锁国,“不闻窗外事”,错过了太多,也失去了文化爆炸式传播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是几百年,世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西方语言提前走向了国际化。不管是古英语、还是拉丁文、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都被不断简化,又不断吸收进了外来词汇。

因此,英语在走向全球化的时候牺牲了古典的发音、复杂的变化规律,砍掉了数十种动词变位、名词阴阳性等艰涩的规律,成为了西方人眼中最简单的语言。同时它又因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使得被认可的程度大幅度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汉语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字,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学,只是它在国际上的传播不仅晚了好几百年,还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见和限制。当然,这些年随着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快,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汉语文化学习者剧增,但在贸易场合,人们仍然不敢使用汉语。

二、语言本身的特点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曾仕强教授所说,西方语言和东方语言存在着本质上的思维的差别,西方人永远也不会懂。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比较直接,西方语言的呈现方式也比较直白,不拐弯抹角。尤其在签订条约的时候,有严谨的用词和用语规范,以达到精确表达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汉语则拥有着“意味深长”的特质,自古以来不能让人体会到深远意境的文章就算不上是好文章。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比较笼统、委婉,凡事都要给双方留一线,不把话说满,也更不会按死规矩办事。

此外,汉语有着很强的迷惑性,标点符号不同,语意完全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比如“两个公司的员工”这个词组就有多种解读方式;或是只改动一个字,都能让一句话的意思完全改变,比如将前面所提到的词组改为“两名公司的员工”或“两家公司的员工”,这种些微的改动都会使得涉及的人员数量发生重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签订条款的时候,就连中国人自己有时候都会将细微之处忽略,更别说只是掌握了一点汉语皮毛的外国商人了。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语言特色,中国人在语言上是相当善于钻营的,说得不雅便是“巧立名目”。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国逻辑学家公孙龙子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善辩者将黑白颠倒、混淆是非,对贸易往来也会造成相当大的问题。只要协议一签订,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这在与人交往、商业贸易的时候是相当忌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汉语的弹性过大,容易产生歧义,西方人也永远不懂其中的精妙。人们都是有畏难心理的,自然而然会在签订条约的时候,避开使用汉语,而使用更加简单直白的英语或其他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