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供图/视觉中国
民众在殡仪馆大厅外等待 供图/视觉中国
5月26日,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天蒙蒙亮就有市民陆续赶来,与吴孟超院士告别。
上午8点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开始。
大厅内,《国际歌》奏响,这是吴孟超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曲子。
鲜花丛中,吴孟超面容安详,穿着生前最喜欢的军装,覆盖鲜红的党旗。身后的照片笑得十分慈祥,两旁的挽联写着:一代宗师披肝沥胆力拓医学伟业,万众楷模培桃育李铸就精诚大医。
悼念的人群缓缓进入大厅,他们面朝遗体,手持鲜花,鞠躬绕灵,与站在左侧的吴孟超家属一一握手,除了轻轻地道一声“保重”,还有更多地表示“感谢”。
送别的人中,有八旬老者,也有两岁多的幼儿,有的与吴老从未谋面,却都心怀敬仰,在吴老灵前深深鞠躬,或站立敬礼。
大厅外,80岁的援越抗美老战士杨友泉拿着2009年和吴孟超的合影,与身边人分享着《怀念吴老为我“算账”》的故事:“我当时已经被肝病折磨了44年,想找吴老换肝,可吴老给我算了一笔账,用剩余一半的肝还能再活22年到90岁,瞬间给我了人生希望。今天我还活着,他却先走了,但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0岁的付晓婧一夜未眠,眼泛泪光地带着鲜花和手抄的500份网友寄语前来,“来不及去送袁(隆平)爷爷,今天特地来送吴爷爷,我作为召集者及代笔者,深感其厚重,现在亲手送来灵前,等过阵子把没抄完的再送来给吴爷爷看。”
一份份按时间序列排好的留言写道:“遥叩先生医者仁心,流芳千古!”“吴爷爷,小辈送您来了,一路走好!”……最后一张,落笔是26日3点10分。
“最好的祭拜就是奋起,虽然我们每个人职业不同,但是应该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工作,去付出、去产出,有多大能量,就贡献多大能量,以此纪念伟大的科学家。”早晨6点多从奉贤区赶来的高校老师郑敏荣哽咽地说。
“我是吴老师1992年的博士生,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我和吴老在手术室共事了25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吴老给他女儿做手术,一个瘤一个瘤地摘,很煎熬,那场手术不仅是一堂专业课,更是一堂人文课,如何为人父、为人师,老师的优良品德将影响我一生。”俞卫锋医生说。
“我来自杭州”“我来自威海”“我来自广州”……大厅前的路被全国各地的人群挤满,他们依依不舍、缓缓前行,在灵车驶出时,再次深深鞠躬,齐声道:“吴老,您一路走好!”
一路向西,在上海嘉定区,有一座吴老亲手筹建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这是吴老生前最惦念和最牵挂的地方,生前他即使坐着轮椅也时常要来看看。
26日下午,阴霾了许久的天空也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大雨中,送别的队伍绵延数里,院外的环卫工人、院内的医护人员,还有穿着病号服的患者以及家属,他们站在雨中等着吴老来,就怕错过最后一面。
“吴医生,感谢您的救命之恩。”“胸怀肝胆,永垂不朽。”“吴老,欢迎回家;吴老,一路走好。”
一条条横幅、一声声道别,已让人分不清眼前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文/新华社
弟子追忆
病历写得再好
也会被他挑出毛病
在告别仪式上,不少吴孟超的学生、弟子赶来为他送行。
“我是吴老师1992年的博士生,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我和吴老在手术室共事了25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吴老给他女儿做手术,一个瘤一个瘤地摘,很煎熬,那场手术不仅是一堂专业课,更是一堂人文课,如何为人父、为人师,老师的优良品德将影响我一生。”俞卫锋医生说。
护士长程月娥和吴孟超搭档30多年,在程月娥的印象中,吴老特别爱干净。“吴老曾跟我说过,如果他真在手术室倒下了,记得给他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到他一脸汗水的样子。”程月娥说,吴老逝世后,她和同事们把老人家护理得干干净净,给吴老换上了最心爱的军装,然后一路护送到龙华殡仪馆。
“吴老说,大年初一不能回家的病人,得的都是大病,要投入多一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丽跟随吴孟超工作多年,从未见过吴孟超对病人说句重话,他的严厉都给了学生。
跟随吴孟超36年的博士严以群写的“医嘱记录单”,吴孟超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没发现大毛病,仍把桌子敲得“咚咚”响,说字写得不好。“他总是能在你最熟悉的领域找到你想不到的错误。”严以群说,他办公室的墙上,挂有一份和规章制度钉在一起的检讨书,那是当年他代开一张处方单后写下的3000字反思。
“用药贵了会被骂,病历写得再好,也会被他挑出毛病。”姜小清现在已经是科主任,成为全国著名的胆管外科专家,他首创的姜式吻合法,术后并发症低,他主刀的手术用药少、耗材省。“都是被吴老骂出来的。”姜小清说。
据介绍,正是在吴孟超的带领下,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从死神手中夺回超过1.6万名患者的生命,创造了医学界的传奇。
文/本报记者 屈畅 综合新华社
统筹/蒋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