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信任他,政敌推举他,百姓爱戴他,这样的一代贤相却在后世却成了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代名词。随着典故“萧规曹随”深入人心,曹参成为被误读最深的历史人物之一。

那么,曹参是不是一个无能没主见的管理者?

如果是,那么他是怎么当上汉朝相国的?

如果不是,真相又是什么?

首先,曹参是如何成为汉朝相国的?

司马迁说,曹参和萧何之间不太和睦,然而萧何临死之前却点名要曹参接班。

曹参和萧何原来都是沛县官差,而且颇有交情。但是后来两人跟随刘邦发迹,一个从武,一个从文,渐渐关系就紧张起来;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的功劳排在第一位,曹参作为一名顶级武将,嘴上不说,心里不服。

但是,当萧何病重,孝惠帝问他谁堪当相国之位时,萧何说:“陛下若能让曹参为相,臣死不恨矣!”

世界上有一种成功叫对手认同你。萧何的认同更加非同小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面说了韩信的遭遇,侧面反映的是萧何善于识别人才。

如此曹参靠着政敌的遗言就顺利上位了,成为了帝国的CEO。但萧何这次有没有看走眼呢?

话说曹相国履新,正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剪除对手出恶气的大好时机。然而,根据司马迁记载,曹相国上任后,对萧何留下的法度照单全收,任何事务不做变更。不显山不露水,整日无所事事。

曹参非但没有新官的“三把火”,反而一上来就浇灭了三把火。曹参做了三件事:

首先,变更人事。

曹参手下有很多比较激进的下属官吏,他们担心自己的政治前途,纷纷来劝说曹参积极用世,结果那些能言善道“抱负”远大的人都被辞退了,反而是那些言辞普通,敦厚老实的人留了下来。

其次,灌醉宾客。

相国府不时会有同僚和宾客过来建言,建议的内容总不外乎让曹参多关心政务,或者举报他人的过错,或者想让曹参授予职权,可是曹参压根就不给他们机会。

曹参的办法是请宾客们喝酒,宾客一说正事,就给他们灌酒,几圈酒下来宾客就给灌醉了,也就不敢再来了。

其三,搞定皇帝。

孝惠帝看曹参天天无所事事,喝酒度日,想说他几句吧又怕伤害老臣感情。于是,就把曹参的儿子曹窋找来,告诉他:“高祖皇帝刚撒手人寰,曹参一国之相怎么天天喝酒不理政事,你把这话告诉你爹。”孝惠帝还补充了一句:“别说是我交代的。”

曹窋回到家轻描淡写地跟曹参说项,结果没等说完就被曹参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孝惠帝知道后在上朝时责备曹参,但曹参摘帽之间两句话就把他说服了:

“陛下你比不上高祖,我也比不上萧相国,我们遵守原来的法度,它不香吗!”

孝惠帝一听有道理:“挺好,你回去休息吧。”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这件事,曹参是否真的不作为呢?

翻开曹参的简历,在成为大汉曹相国之前,曹参战功卓著,具备十多年军队管理指挥经验,他还曾是代理左丞相。此外,曹参还在齐国担任过8年丞相。

就说曹参任齐国丞相的表现。当时天下初定,急需找到一套治理良策。于是曹参就召集几百个年纪大的人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各抒己见。结果这些人一人一个说法,难以达成共识,曹参觉得都不是办法。

直到曹参听说有个精通道家学说的“盖公”,就重金把他请来,盖公来了之后告诉曹参: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意思是,治理国家你不需要管太多,管理者清净无为,百姓们会自行安定的。

当时天下初定,百姓遭受秦朝严酷的统治,又经过秦末战乱,以及汉朝初年诸侯叛乱的连年兵灾,百姓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盖公的观点正中曹参下怀。

曹参安排盖公住下,两人把道家“无为而治”那套理论从头到尾讨论了一番,曹参心悦诚服。于是,曹参治理齐国八年间,全力推行“无为而治”这套主张,结果是百姓安定富足,纷纷称颂曹参是一代贤相。

这份履历足以说明曹参不仅有能力、有主见,执行力也超强,只是他的管理思想与大多数人的“理想型”不太一样。他的管理思想叫做“无为而治”。

在曹参成为大汉相国之后,实际上也是围绕着“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来作为的,当其他官僚都在思考“如何管”的时候,曹参思考的是“如何不管”,能不管就不管。

这是因为当时的百姓最需要的不是官员雨点般的政令,而是一个稳定的环境,让人民自行安定。所以,曹参所做的无非就是,筛选出那些敦厚老实的官员,减少那些乐于表现自己而干扰百姓的官员,同时制止那些添乱的管理行为,外加摆平皇帝。

司马迁对曹参的“无为”表达过充分认可:曹相国无为的策略非常合乎时宜,他让老百姓脱离秦以来的酷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不受干扰,所以天下人都称颂他。

对于今天的管理者来说,认清这一点也很重要:员工是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

因此,对于那些渴望自己管理自己的员工,管理者得少添乱,避免越管越乱,并设计机制帮助员工管理好自己。正如戴天宇老师所说:“员工管不好自己,你再管他;员工管得好自己,你管他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