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直存在于历史之中,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如此。在大国的相互搏弈下,对于小国而言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利益和生存空间是一件考验智慧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二战时期的泰国可谓是将小国的生存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当弱小的泰国遭受日军进攻时,泰国非但不奋起反抗,反而立马认怂与之“结盟”,甚至还仗着日本的强悍去招惹周边国家,甚至敢去骚一下法国的殖民地;总之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认怂,来回折腾倒也捞到不少好处。而当日军颓败时,泰国一看形势不对,立马偷偷传递情报给盟军,甚至在战后清算时,还哭腔着脸说自己遭到日军“侵略”,最终在美国的关照下还捞到150亿日元。

泰国和日本高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国和日本高层

对于许多小国而言,泰国的外交方式其实是很符合他们的理念。尽管泰国这种方式挺不要脸的,但是人家愣是捞到不少实惠,哪怕是牺牲了一点名声,但换取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买卖还是很划算的。不过小国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既保存尊严,又能捞到好处吗?其实办法是有的,只要拿捏好对方的尺寸点,即使手里没有太多筹码也有机会一举获胜。比如二战时期的土耳其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二战时期的欧洲,土耳其可以说是一个和泰国外交环境差不多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更加恶劣。在列强盘踞的欧洲大陆上,曾经雄盛一时的奥斯曼帝国最终沦落为“欧洲病夫”,成为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正如其国名“Turkey(火鸡)”一样,变成任人宰割的下场。深知自己处境的奥斯曼帝国为了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下来,最终选择找到德国做靠山,以求在德国的庇护下能获得一丝生存空间。

奥斯曼帝国军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奥斯曼帝国军官

对于土耳其这块肥肉德国其实并非不想吃,但是想吃的人太多了,与其直接霸占地盘与其他强国直接冲突,倒不如借此机会打通一条连接南波斯与西欧的通路,对于德国而言,这种战略意义的价值可比直接吃掉土耳其划算得多,所以德国当初也乐意与奥斯曼帝国结盟。

一战结束后,尽管德国与奥斯曼帝国一方失败了,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两者的“友谊”,两者之间的友好关系一直维持到了二战时期。在二战初期,土耳其想学别人“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开始并没有选择站队,而是高调宣布自己为“中立国”,但是土耳其这种中立却只是表象,暗地里还是与纳粹德国暗送秋波,源源不断的运输物资给德国。1942年,这正是德国纳粹最鼎盛的时期,此时整个欧洲大陆基本尽在德国手下,而且隆美尔所在的北非战场对英国部队取得巨大胜利,忍不住诱惑的土耳其一度计划亲自下场参战,再次与德国并肩作战。

希特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

不过尽管土耳其在立场上倾向于纳粹德国,但是一战的惨痛经历也让土耳其慎之又慎,不敢再轻易下注了,毕竟英法美等国也不是吃素的;何况轴心国里的主要国家就那么三个,但是敌人却不少,就连美国都亲自下场了。要是这一次再站错队,那欧洲还有没有土耳其这个国家都不好说了。土耳其因此选择了最为稳妥的办法,那就是表面宣布中立,但是暗地里却又偷偷和德国暧昧,但另一边又去讨好英国。总之就是两头下注,两边都不得罪。

英国对土耳其算是一直瞧不上的,从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英国对土耳其的态度亦是反反复复,甚至干了不少缺德事情。在当初奥斯曼衰落时,英国就是最积极瓜分的一个,不但吃了不少东西,还反过来编造不少东西丑化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那个“欧洲病夫”的称号,很大程度就是英国宣传开来的。

丘吉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丘吉尔

于是,为了给两头摇摆的土耳其一个下马威,英国在二战时期故意对土耳其使了一次坏。1941年6月23日,当土耳其的“繁荣号”在塞浦路斯以东19公里处海域行驶时,一枚不知从何而来的鱼雷直接飞了过来。由于这艘船的货物本来就严重超载,再加上鱼雷的轰炸令船体受损破洞,一时之间,大量的海水灌入使得整艘货船快速下沉,船上人员完全来不及做出反应,最终船上的200人中,足足死了168人之多。对于这件事情的真相,历史学家历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又是意大利的海军造成的,他们以为这是盟军的商船;有人认为是维希法国的潜艇干的,他们以为这是自由法国的船支,但对于土耳其政府而言,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英国的杰作。因为这艘船原本就是与英国约好军火买卖后,打算装载从英国购买的军火。土耳其人认为从接单、到提出帮忙训练技术人员,再到惨剧的发生,其实都是英国人蓄谋已久的杰作,他们就是想给土耳其人一个警告:注意别和德国走太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随着德国大势已去,明眼人都知道最终的胜利肯定是属于盟军的。英美两国也放话出来要严惩纳粹的帮凶!见势不对的土耳其急忙向英、美两国拼拼讨好,但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直接蔑视的说:我们大英帝国还不至于沦落到与毫无价值的三流小国结盟!另一方面,苏联对于土耳其海峡也是虎视眈眈,并且还惦记着当初在奥斯曼帝国吃过的亏。一时之间,土耳其似乎再次回到了一战结束后被列强瓜分的悲催境地。眼看示软不行,土耳其心里一横干脆就强硬一点吧!

1945年1月25日,土耳其在它的官方报纸《黎明报》最显眼的位置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首先自吹自擂地说出土耳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声称正是在土耳其的抵御下,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才免受纳粹德国的侵略。在吹嘘完自己的功绩后,还顺带吹捧了英国一番“土耳其认为,如果它摒弃英国的友谊和支持,它(土耳其)就将丧失它的独立。”但笔锋一转,土耳其亮出了自己的底线。

其一,“如果英国中断了它同土耳其的紧密友好关系,它就将失去其在中东的地位…”;其二“土耳其准备一如既往,以同样坚强不屈的精神来抵抗目前威胁地中海地区的‘托洛茨基’运动。面临这种危险,英国和土耳其必须同生死、共存亡”。

这两点可谓是打蛇打七寸,正中英国的心里所想。众所周知,二战时期大英帝国正处于衰落阶段,在美苏两国势力不断扩张之时,因此英国自然希望维持住自己原本的势力范围,而且中东可是盛产石油的地方,英国就舍不得丢掉中东这块肥肉了。另一方面,丘吉尔对于共产主义是出了名的厌恶,当初德国入侵苏联时,他就曾经说过:“过去25年里没有人比我更加始终如一的反对共产主义。”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英国对于红色输出革命是特别的抗拒。土耳其这明面说是“同生共死”,但实际意思就是:你要是想搞我,我就把你拉下水!

果然,在权衡利弊之下,英国做出了让步,2月20日丘吉尔无奈表示:只要在3月1日前对轴心国宣战的国家,我们都将视为同盟国成员。收到这个消息后,土耳其迫不及待地在2月23日正式对德、日宣战,加入了同盟国阵营。

同盟国宣传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盟国宣传画

顺带一提的是,土耳其在搭上同盟国最后一趟车后,它还战后迎来了自己的“鸿福”:随着冷战爆发,土耳其作为欧洲抵御红色势力入侵的桥头堡,它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并幸运被纳入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从而获得美国大把钞票的支持。作为一个小国,土耳其上蹿下跳,最终不但保住了面子,还赚到了里子,这真是小国生产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