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社之战,东魏成功收复河南,把西魏赶回了关中,高澄的威望也逐渐上升,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对高澄心服口服。高澄在官场上,依然有不少敌人。
高澄在官场上或明或暗的敌人,一般来说有两股势力∶以元善见为代表的东魏元氏宗室和来自西魏、梁朝的降人或俘虏。
在这三股敌对势力中,对高澄最不满的是元魏宗室,毕竟他们的利益和高澄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

不过元魏宗室无权无势,他们对高澄即将篡魏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徒呼奈何。
除了元魏、宗室,还有就是来自西魏、梁朝的降人或俘虏。但这些人在东魏都没有获得太高的政治地位,只是被东魏供养而已,也可以忽略不计。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梁朝名将兰钦的儿子兰京,兰京被东魏俘虏后,发配到高澄身边当厨子,每天烟熏火燎地为高澄做饭。
兰钦是陈庆之死后的梁朝头号名将,萧衍拿兰钦当成宝贝,所以高澄特别看重兰京的价值,兰京有可能在以后的梁魏关系中发挥特殊作用。高澄没有难为兰京,把他发配到"御膳房"。
兰钦非常想念在东魏当厨子的儿子,他派人给高澄去信,请高大将军卖
给我一个面子,把兰京放回来,大将军可以提出条件,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一定满足,高澄没有答应兰钦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说父亲求高澄放人,兰京非常兴奋,他很想回家和家人团聚。但高澄并不同意让他离开邺都,兰京的心凉透了,兰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找高澄。

兰京跪在高澄面前,磕头如捣蒜,哭着求高澄赏他父亲一个面子。但让兰京无比失望的是,高澄依然冷冰冰拒绝了兰京。兰京还是不死心,多次跪求高澄开恩,最终把高澄惹毛了。高澄大怒,从榻上站起来,指着兰京大骂∶"给脸不要脸!今天不教训你这个奴才,你就不知道什么是尊卑上下!薛丰洛,给我狠狠打这个狗奴才。"

厨房总头子薛丰洛扛着一根大棍子,站在兰京面前,高澄一声令下,大棍子砸在兰京的屁股上,惨叫声不绝于耳。等打完了,高澄轻蔑地站起身来,告诉正在呻吟的兰京∶"这事就到此为止,以后再敢在我面前说回家的事情,小心你的狗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澄已经离开了好久,兰京依然趴在地上,泪流满面。于是,兰京决定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刺杀高澄!可能是高澄平时做事太霸道,得罪了太多的下人,和兰京密谋刺杀高澄的,还有五个人。这些人白天照常做事,端盘子上菜,看不出任何异常。但当黑夜到来时,他们聚在一起,商量着如何实施这场伟大的刺杀计划。

邺都城北有座东柏堂,高澄经常在这里出没,因为这里住着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女人——琅琊公主。琅琊公主的祖父是北魏显祖献文皇帝,父亲是高阳王元雍,但由于她是庶妻出生,所以在高阳王府中没地位。

堂堂帝室千金公主,竟然沦落为东魏权臣孙腾的小妾,更让公主没面子的是,孙腾玩了她一段时间,又把她抛弃了。公主在路边哭泣,正好大色猫高澄从旁边经过,看到公主时,高澄眼都直了,口水流了一地,立刻收公主为外室,封为琅琊公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白居易和胡三省推测,公主美貌绝人,但可能是她过于妖冶艳媚,所以不容于人。琅琊公主运气好,遇上了高澄,高澄偏偏就喜欢这种类型的。

高澄长年在邺都辅政,所以他来到东柏堂与公主幽会的次数,要远远多于他朝见皇帝。不过高澄和琅琊公主的交往是秘密的,不能让太多的人知道,所以高澄每次来,都把侍从卫兵打发到外面,这就给兰京下手提供了机会。否则凭区区六个人,如何能杀得了高澄?

知道高澄在东柏堂养小蜜的,只有少数几个人,比如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杨喑、黄门郎崔季舒等人。从某种角度讲,邺都东柏堂是东魏帝国的最高决策中心,君臣数人经常在这里商议军国大事。

这里的环境非常静谧,很适合议事,不像在大殿上,几十个人七嘴八舌,吵得高澄头疼。如果议事累了,高澄就把几个重臣赶出来,请琅琊公主进来,和公主切磋床头兵法。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 549 年)八月初八,高澄又把陈元康、杨悟、崔季舒招到东柏堂议事。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废掉东魏这个空壳帝国,建立真正属于高家的大齐帝国。

虽然东魏只剩下一块铝合金的店面招牌,但政治招牌不是随便就能摘掉的,这牵扯着各方相关利益,仓促不得。

现在高澄要做的,就是制定新朝建立后的百官名单。人事安排向来是政治生活的重中之重,这涉及了许多实权派的切身利益,分寸一定要拿捏到位。谁吃萝卜,谁吃白菜,都是有讲究的。

高澄有些累了,打了个哈欠,伸个了懒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突然发现,前几天被他暴打过的厨子兰京,端着个木制盘托,盘托上放着几盘菜,站在他面前。在兰京的后面,还站着五个下人。高澄一头雾水,兰京什么时候进来的?我说过我饿了吗?高澄现在正和大臣们谈得兴起,吃哪门子饭,高澄大怒,指着兰京的鼻子骂道∶"狗奴才,没见到我正在议事么,这里也是你们随便能进来的?我什么时候要你进膳了?滚出去,等我饿了再叫你进来。"高澄回头继续和大臣们议事。

兰京缓缓站起身来,一只手伸向了盘托。由于杯盘的视线阻挡,所有人都没有发现,在杯盘下面,横着一把刀。兰京以极快的速度把刀抽出来,扔掉盘托,杯盘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声音惊着了高澄,高澄回头一看…….

兰京双手擎着一把刀,就站在自己的面前。

"有贼!"高澄大声呼叫着,这也是高澄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兰京等人怒吼着,扑向了高澄,陈元康等人吓得瘫倒在地上,用异常刺耳的声音向外呼救∶"王纮、纥奚舍乐在哪里,兰京刺王!"

已经来不及了,兰京恶狠狠地举刀砍向了高澄。高澄有点功夫底子,在刀即将砍到自已的—瞬间,高澄一个鲤鱼打挺,从榻上跳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高澄想站起来逃跑,但一阵剧烈的刺痛让高澄牙关紧咬,他已经站不起来了。由于摔得太重,高澄的双脚不幸摔断。高澄绝望地爬到了床榻下面,企图躲过这一劫。

兰京等人把床掀起来,乱刀齐下,数声惨叫,高澄吐血而亡,时年二十九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另外三个人,陈元康为了救高澄,被兰京砍了数刀,肠出而死。崔季舒和杨憎命大,在乱战之中溜了出来,崔季舒藏在厕所里,哆哆嗦嗦地乞求上天保佑。杨喑可能就是跑到外面,通知侍卫进来救高澄的那个人。高澄的两大侍卫王纮和纥奚舍乐闻变大惊,拎刀冲进房间,和兰京等人殊死搏斗。不知道是兰京等人太厉害,还是纥奚舍乐太没用,不久,纥奚舍乐就倒在了血泊之中。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刺王事件,历来有几种说法,一是意外论,一是阴谋论。

所有正史均持"意外论",无论是《魏书》、《北齐书》、《北史》、《资治通鉴》,都说这只是一场意外。兰京弑王,起因是高澄不让他回家,兰京怀恨在心,制造了这场血腥事件。

除了"意外论","阴谋论"也非常的流行,"阴谋论"认为高澄的死绝不是意外,而是东魏最高权力之争的必然结果。至于谁是这场刺王阴谋的幕后主使者,一般来说有三个人,分别是元善见、侯景、高洋。

元善见的利益是和高澄严重冲突的,高澄在东柏堂议事的内容,就是要取代元善见。自从高澄出道以来,他就瞧不起元善见,甚至还纵容大臣殴打皇帝,元善见要是不恨高澄,那就没有天理了。但问题是,在东魏统治内部,很难找到像董承、王子服这样忠于帝室的高官。元善见身边全是高澄的人马,他的一举一动,高澄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元善见主使谋杀高澄的可能性极小,可以基本排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善见是绝无可能绕过高澄,与东魏军界高层的高家班人马取得利益上的联系的。对东魏大佬们来说,他们跟着元善见谋害高澄,对他们自身有什么好处?他们能从元善见那里得到的,已经从高家得到了,没必要再另换门庭。

侯景和元善见一样,对高澄也是恨之入骨,在侯景叛逃之后,高澄虐杀了侯景留在东魏的几个儿子,侯景自然要恨高澄。而且侯景在东魏官场一线打拼多年,人脉深厚,如果侯景是幕后主使,也是有一定可能的。

但如果说侯景暗杀高澄,难度甚至比元善见谋杀高澄还要大。侯景在东魏的人脉,并没有达到让这些人冒着天大的风险,替侯景谋杀高澄的程度。

最大的疑点,集中在高洋身上。

从利害关系上讲,高澄的死,是高洋上位的最直接原因,所以即使史书上没有高洋杀兄的记载,高洋也难逃杀兄的嫌疑。不仅是利害关系,高洋和大哥的私人关系也不好,有两点∶一、由于高洋长年装傻,所以高澄瞧不起高洋,甚至以有这个白痴弟弟为耻。高澄曾经轻蔑地告诉身边人∶"像老二这种白痴也能坐得富贵,相书上如何解释?"二、高澄强奸过高洋的老婆李妃,鄙夷之痛、夺妻之恨,高洋有一万个理由仇恨高澄。

不过在政治上,高澄并没有薄待二弟,在高欢去世,高澄成为东魏第一权臣后,高洋就替补上位,坐了东魏第二把金交椅。当然,这一点并不能佐证高洋没有杀兄夺位之心。问题在于,此年(公元 549年)高洋只有二十一岁,在官场上资历很浅,身边也没有几个重量级的心腹,勉强算上一个高德政。高澄在官场上拼杀多年,身边有许多重臣辅佐,地位比较稳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一点,如果是高洋发动的这场政变,他必须在政变之前,取得军界高层的支持。遗憾的是,东魏的军界高层在政变之前,很少有瞧得起高洋的。如果他们都知道高洋是装傻的话,也不会在后来高洋发威时,都惊掉了下巴。这至少也说明了军界高层在政变之前,和高洋没有什么私下联系。

即使高洋有心推翻高澄,取而代之,也不应该是高洋在官场上羽翼未丰的时候。高洋是高澄之后最为合法性的继承人,只要高澄早死,"兄终弟及"是再正常不过的。高洋完全有理由再多等几年,直到高洋等不及了,再学习刘宋元凶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刘义隆。

综合分析,兰京刺杀高澄的行动,更像是一场意外。兰京最终没有回家,高澄最终也没有称帝,却便宜了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