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看到中科院心理所多模态感知计算实验室的一则被试招募广告,是“阳光伴我行”项目的心理健康测评,施测内容大致是填问卷、完成电脑上的任务,关键是有120元的被试费,于是我说服闺女一起去挣了120元的零花钱,测试结束,当场结算。

历时两个多月,测评报告出来了,涉及情绪问题、成瘾行为、攻击行为、ADHD四个方面的内容。看完挺有收获,整理一下发给大家看看,估计大家看了会跟我一样有收获。

内容比较多,会按测试涉及的四个方面分四次发出来,本次是情绪问题,以下是正文。

1 情绪问题(抑郁)

1.1 定义

抑郁在精神病理学中主要指抑郁症,即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以显著而持久的负性心境和情绪调节障碍为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会严重影响个体的情绪、思维、自我感觉、人际交往、学业或工作。抑郁症状则指一种亚临床形式的抑郁症候群,表现为在行为、思维、情感以及生理上处于消极状态,通常以自评量表进行评估。需要注意的是,本报告指向的是与情绪问题有关的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状,而非临床的抑郁症。

1.2 流行病学与发展轨迹

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抑郁症患病率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随年龄增加而上升,青春期前儿童重度抑郁患病率为1%~2%,青少年重度抑郁患病率为0.4%~8.3%;青春期前儿童心境恶劣患病率为0.4%~4.6%,青少年心境恶劣的患病率1.6%~8.0%。国内流行病学的元分析得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的流行率为4.8%~22.8%;男生抑郁症状流行率(16.8%)高于女生(15.6%),乡镇流行率(20.0%)高于城市(16.2%),高中生流行率(22.1%)高于初中生(16.2%)。

抑郁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曲线变化,儿童期会出现短暂的属于自然发展现象的抑郁情绪,随着时间流逝会逐步消失,但是也确实存在持续更长时间的倾向于复发的抑郁。对于10岁~19岁的儿童青少年,男生的抑郁症状呈线性增长,女生的抑郁症状在此期间呈线性增长,但增长趋势延伸至成年期,之后有下降趋势,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曲线。

1.3 影响因素

1.3.1 生物遗传因素

双生子的研究表明,中重度的抑郁具有中度遗传性,青少年抑郁和父母抑郁也有着高度相关性。另外,父母的生育年龄对孩子的抑郁也有影响,23岁之前生育的父母相比23岁之后生育的,其孩子出现抑郁的指征更多,但这也可能与早孕早育的父母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抚养和生活环境有关,并非完全年龄导致的影响。

1.3.2 家庭因素

(1)依恋关系

依恋理论有助于理解儿童发展的风险和保护因素,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和建立好的亲子关系。与安全型的儿童青少年相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功能性失调行为。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不同类型,有研究表明,专制与忽视型父母的孩子最容易出现抑郁。

(3)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

孩子的心理健康依赖于生活中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父母有心理障碍会产生代际遗传,除了疾病本身的遗传因素之外,父母心理障碍导致的家庭不和谐,功能失调或养育技能丧失均会影响青少年的抑郁状况。

(4)父母冲突与父母关系

父母冲突会引起青少年各种内、外化问题(如抑郁和焦虑)。

(5)家庭中遭受的应激事件

家庭中遭受的应激事件如父母离异,父母或某一方的离世,家庭暴力,被抛弃的经历等都会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有创伤体验的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显著高于无此类经历的患者。

1.3.3 生活中的其他负性因素

(1)身体状况

长期患病的青少年与同龄人相比患抑郁症的倾向更高。另外,吸烟、饮酒、较少体育活动及体形欠佳的青少年中抑郁检出率较高。

(2)学习压力

学习是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因此也是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学习压力在青少年的抑郁障碍形成以及病情轻重上都有明显影响。

(3)人际关系压力

人际关系压力能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基线水平,表现为人际关系压力越大,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基线水平越高。

(4)灾难性事件

经受过如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不可抗力的打击后,青少年易产生抑郁情绪。

1.4 测评工具介绍

1.4.1 儿童抑郁量表(CDI)

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Kovacs编制,在1997年和2000年分别由我国学者刘凤瑜和俞大维引进、翻译、修订并施测,验证了该量表在国内儿童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区分度。2010年我国学者吴文峰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使用了CDI量表,发现CDI量表及分量表基本适合国内的中小学生群体。CDI量表共27个条目,分为5个分量表:快感缺乏(Anhedonia),负性情绪(Negative Mood),低自尊(Negative Self-esteem),低效感(Ineffectiveness),人际问题(Interpersonal Problem)。每个条目都由三句描述性的话组成,按症状或者感受出现的频率,分别描述了一半、中等、严重抑郁症状(如“我偶尔感到悲伤”,“我多次感到悲伤”,“我一直感到悲伤”),要求儿童青少年选择其中最能描述他两周来的感受和想法的一个句子。每个条目按症状程度分别得分0、1、2分,量表总分范围为0-54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倾向越明显。

1.4.2 百项心理症状问卷(PSI-100)

百项心理症状问卷(PSI-100)是一个自评量表。由程灶火教授于2010年编制,结合中国文化习惯和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和初步预试验,最终确定了10个症状维度,该量表已在社区和学校群体中进行了检验,验证了该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本项研究使用的是“抑郁”维度,该维度包含10个条目,得分范围为10-50分,所有条目采用负性记分,维度得分越高,症状或心理问题越严重,以20分作为划界值,高于此划界值可能提示存在相应的心理问题。此外,还可以根据维度分将心理问题或症状严重程度划分为几个等级,维度等级划分:亚健康(20-26分)、轻度(27-34分)中度(35-42分)和重度(43-50分)。

1.5 测评工具得分总结

测评结果我就不发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给我,咱们单独交流。

1.6 干预建议

1.6.1 家庭生活

(1)爱与支持

积极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能让青少年体验到爱与信任,有助于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进而增强青少年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和心理资源。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地表达自己真切的爱与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例如,父母除了关注孩子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心情与想法,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关注他本身,爱他本身的,而非只关注成绩。父母还可以更多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赞美,多肯定孩子积极的方面,而非一味地批评缺点,让孩子建立起自信。

(2)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的质量也是良好亲子关系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好的亲子沟通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能抵抗一定的其他负面因素。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有一个建议是,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和理解而非随意评判,打断,也不要过于强加自己的意见想法。无论孩子多大,父母都应努力将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去沟通,多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并表示努力理解,少用“你应该/不应该……”“听我的”等强势的非双向沟通的话语。

(3)教养风格

教养风格也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抑郁情绪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分干涉、母亲的拒绝否认将会导致青少年采取不良的应对方式。教养风格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区分:父母的要求(控制)与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温暖)。高要求与低反应的风格属于专制型,也就是对孩子要求严厉,控制程度很高,但是却不给予孩子温暖的支持和肯定,此类情况容易导致孩子被动和低自尊,进而造成一定的情绪问题。另外低反应与低要求的风格属于忽视型,即无论是对孩子的要求还是对孩子的关怀都很少,忽视孩子的成长,这类情况也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在给孩子提出合理要求的同时,也给予正向的情感支持与肯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观念的同时,也让孩子沐浴着爱意成长。

(4)父母冲突

研究表明父母冲突会通过影响孩子的认知过程从而影响其抑郁等情绪问题,但家庭生活中,冲突往往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对此问题给予一定的建议。第一,父母应有意识地避免或减少冲突,特别是在孩子面前。父母冲突一旦被孩子知觉,父母应以合理方式解决冲突,使其学习合理的冲突解决策略。第二,孩子经历父母冲突之后,父母要引导孩子对冲突原因进行合理归因,以免孩子把冲突原因归于自己而产生威胁感,或产生自责感。第三,孩子经历父母冲突之后,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情绪抚慰,甚至向孩子道歉。这有助于降低孩子的情绪不安感,以免造成情绪失调。第四,教育工作者要指导青少年以合理方式应对父母冲突。比如,引导他们不要卷入父母冲突,这样不但不利于冲突解决,反而会加剧父母冲突,也为后续的父母冲突埋下隐患。

1.6.2 学校生活

(1)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防止抑郁的积极因素,同时不良的同伴关系也是抑郁情绪的风险因素,因此在学校生活中,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需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氛围,避免校园霸凌,孤立等危险情况的出现。对于青少年本身,应学会辨别好与不好的同伴关系,主动远离让自己产生过多负性情绪的同伴,多与给予自己积极情绪和良好支持的同伴交往。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对青少年儿童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压力应对方式,帮助青少年减少消极应对,例如示范积极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开展课程及活动帮助青少年儿童掌握可能的情绪问题解决办法和技巧,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使青少年儿童了解到他们在需要时可以得到帮助,在他们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后进行行为的肯定强化等。

1.6.3 个人生活

(1)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的生活节奏,丰富全面的营养摄入,适当足量的锻炼以及充足的睡眠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情绪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青少年个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锻炼,摄入丰富的食物,保证睡眠,生活规律,进而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水平。

(2)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与社交网络

有研究表明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与青少年抑郁情绪问题有关,一方面,长时间暴露于电子屏幕下会影响青少年的生活节律和睡眠;另外一方面,使用电子产品的同时青少年也更多地在使用社交网站,社交网络中的同伴比较与不良同伴关系会造成青少年的低自尊,焦虑,抑郁等问题。青少年应学会适度地使用社交网站。

另一方面,父母与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地看待社交网站中其他用户的自我呈现内容,认识到社交网站中他人自我呈现信息存在“积极偏差”的现象,避免与其进行社会比较,降低比较所带来的自卑感、挫败感,维护个体的情绪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声明:以上测评内容,版权归属中科院心理所多模态感知计算实验室。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就关注、点赞、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