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选(生卒后不详),字宣霖,号睛轩,今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人。清代云南著名诗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己卯科解元(乡试第一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科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改怀柔县(今北京市怀柔区)知县,后任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议讲学,执经者甚众,即援霸州(今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营田(屯田)例补官无极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知县,后教援生徒(古代科举制度中,常科的考生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另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各地方州县学馆出身,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局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称作生徒)以终。
诗作选:
《古意》(清•杨中选)
早春寒料峭,晴日相照曜。深苑静无风,徐看春花笑。
《拟秋闺怨宫词》(清•杨中选)
流萤飞殿角,疏柳淡平桥。十二栏杆下,月明何处箫。
辇路萦秋草,舞衣叠旧痕。铅华不敢弃,或恐宴新思。
《怀古》(清•杨中选)
金柅堪闲輹,劳薪不作炊。悠悠长安道,缁尘染素丝。
丝染不可白,况欲返少时。鼎钟有分定,覆餗良可悲。
量才以报称,玩日空尔为。
《玩菊》(清•杨中选)
靡草当夏萎,荣朝而瘁暮。篱菊凌秋发,凝霜而露。
草自甘炎热,菊自安清素。先荣与晚秀,物各视所赋。
凛此岁寒心,坚贞以自固。穷达第任运,何必伤迟暮。
寄语郭景纯,添作南华注。
《由昌平还署雪夜途次感怀》(清·杨中选)
重裘坐肩与,透帷风雪骋。瑟缩强言辞,戒仆慎度岭。
崇冈白无际,下上凄风紧。蹬危雪俞深,步滑泥渐泞。
顾瞻众仆夫,单衣少完整。万有一失足,众命毕俄顷。
服役诚彼分,一官亦萍梗。行行闻哀鸿,我心益悲哽。
持此念民艰,居安发深省。
《明妃怨》(清•杨中选)
马上沉吟曲调难,伤心岂独一红颜。昭阳今夜笙歌月,多少如花倚玉栏。
《渔景》(清•杨中选)
轻舠浅濑兴无涯,湘竹飞烟古岸斜。醉后短挠横作枕,卧看明月照芦花。
《少年行》(清•杨中选)
雕弓绣辔猎平津,一剑横秋气自真。转到小桥沽酒肆,齐声醉唱月如银。
《咏史》二首(清•杨中选)
治安策对着天人,第一江都学最醇。独惜庙灾参识术,别无粹语答枫宸。
奏记司曹着训词,轻刑用德作良规。而今始识张京兆,不是深闺但画眉。
延伸阅读:寻甸文笔塔
寻甸文笔塔,史称“文峰塔”,距离寻甸县城东部方向7公里龙首山顶,为三江锁水之地。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寻甸知州舒瑞龙(籍贯不详),寻甸名士杨中选组织建成。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九月六日因地震倒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时文笔塔,塔体外部呈四方形,下宽上窄,共13层,内部为空心状,用方木搭梯螺旋式至塔顶。塔底层宽8米、高6米,西北两向有两道石门框供游人进出,西侧石门两旁刻有对联:“文笔耸立牛栏江滔绘就寻阳山河壮,白塔腾空龙首山高尽观九州岛风云彩”,门头上是精工雕刻的“文笔鸣凤”四个大字,文笔塔由此而得名。塔建在龙首山顶,为三江锁水之要。塔旁立有一块“重建文笔记”石碑,塔雄伟壮观,气势磅礴,高耸入云,巍然屹立,点缀江山。塔周山环水抱,森林茂密,奇花异草,四季常青,香飘四溢。1958年5月,文笔塔再次被人为损毁,寻甸首屈一指的文化遗物从此消失。恢复寻甸历史文化古迹,重建文笔塔已成为寻甸人民的共同心愿。2009年,由寻甸县政协牵头筹资重建,建成后的文笔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为正六边形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最大外接圆直径10.2米,塔体高46.5米,塔刹高7.8米,总高53.6米,分为14层(含负一层),一至三层设有外伸走道及飞檐,内置楼梯直至顶层。恢复重建后的文笔塔将成为寻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寻甸地标性的建筑,也是寻甸文化的发源地。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仁德街道(县城东部7公里处龙首山顶)文笔塔景区内——文笔塔
寻甸文笔塔,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寻甸名士杨中选曾组织建成
寻甸文笔塔
寻甸文笔塔
作者/来源:夏雨弄斑竹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