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不少苹果用家都发现,Apple Music的播放界面上多了一个“无损”的小图标,点击它会出现一行字“24位/48kHz ALA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一些人发现有些专机下放还有“高解析度无损”和“Apple数字母带”的图标,点击图标会发现标注采样率变为了“24位/192kHz”: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便是本次Apple Music更新的重头戏所在了。熟悉苹果的朋友都知道,苹果的代表音乐格式是AAC(Advanced Audio Coding,意为高级音频编码)。这种格式属于有损压缩,诞生于1997年,基于MPEG-2音频编码技术,由Fraunhofer IIS、杜比实验室、AT&T、索尼等公司共同开发,目的是取代MP3格式。其算法比mp3更高效,压缩比更高,同样码率的条件下理论音质高于mp3,即使只有128kps也不易听出与未压缩音源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苹果也充分利用了AAC小体积、高音质的优势。在AAC推广的早期,伟大的乔布斯把“封闭式音乐生态体系”+“给用户提供正版音乐下载”的构想告诉唱片公司,而完成这一构想需要通过iPod和iTunes商店来实现,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唱片公司提供版权、拿出珍贵的母带资源。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最终乔布斯获得胜利,苹果如愿得到母带资源,并马上将其转录成AAC上架iTunes。尽管每首歌99美分的价格并不便宜,但正版音乐资源+高音质体验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尝鲜,帮助苹果顺利推广了iTunes,iPod也逐渐开始改变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至今日,苹果依然以256kbps的AAC格式作为自家高质量音源的标准,主要的区别只是把iTunes变成了Apple Music。而新增的两种无损格式,则体现了苹果试图扩大软件服务层面的优势、并为后续硬件铺路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LAC即Apple Lossless(苹果保真压缩音频编解码器),这是苹果自行开发的无损音频压缩技术,可以保留源文件所有原始数据。早在iTunes时代苹果就提供这种编码格式,当时可以用CD抓轨直接导出ALAC无损。苹果声称整个Apple Music目录至今仍在使用ALAC编码,并提供16位/44.1KHz(CD音质)到最高24位/192kHz的分辨率。目前,最新版Apple Music可设置两种无损音频质量,分别为24位/48kHz的标准无损和24位/192kHz的高解析度无损。那么从hifi层面讲,这些不同位数和频率的数字音频意味着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上图分别对应了16bit/44.1kHz、24bit/96kHz和24bit/192kHz三种数模转换波形曲线。声音本质上是种模拟波,数字音源要被人耳感知,必须要经过数模转换,即把0 1 0 1的二进制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转换为模拟谐波。在转换过程中,必须经过采样和拟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势必造成失真。采样位宽的单位是bit(比特)、采样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位宽对应图中的纵轴采样精度、频率对应横轴精度。如图一的16bit采样所示,纵轴的上下限均分为了8份,而图2的24bit采样,上下限的谐波各被均分为12份。可以看出bit、Hz越高,采样精度越高,拟合出的曲线越接近原始波形,因此失真度更低,更趋近无损。但对应的代价就是文件体积(数据量)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数据量造成的“麻烦”不仅仅在于增加下载时本机的存储空间压力,更大的挑战是关于回放无损的硬件设备的——苹果现有硬件设备,包括AirPods系列、Beats无线耳机、HomePod系列均不支持无损音频,而苹果Lightning转3.5mm转接线也仅支持到24bit/48kHz。对于无线耳机和音箱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蓝牙传输协议的限制,目前苹果只支持SBC和AAC协议,并不支持aptX HD、LDAC等无损蓝牙传输协议,因此只支持AAC压缩格式的播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真正兼容24bit/192kHz的可行方案,苹果官方也已指明:需使用外接设备,如配备USB接口的数模转换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苹果发布了iPhone7,第一次取消掉了3.5mm耳机口,并推出了AirPods一代。这一改变用现在的眼光看,可说是改变整个耳机产业的标志性事件。取消耳机口,意味着iPhone从此没有了数模转换部分,只能通过lightning接口或蓝牙协议输出数字信号,此时iPhone在电声系统中只可能起到“数字转盘”的作用,解码、放大都需要外置硬件来实现—— AirPods / HomePod这种无线扬声器,本质上是集成了解码、放大模块的“一体式回放设备”,其中的H1、W1芯片都用以处理数字信号,将其转换为模拟信号,但其中的失真比起真正的hifi设备要高不少,且由于蓝牙传输协议的限制,只能接受AAC格式的数字音频,实际音质表现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主流的蓝牙hifi方案,是高通aptX HD和索尼LDAC这两种无损传输协议。最近索尼降噪豆刚推出了第四代,主打卖点正是对LDAC的支持。但索尼的困境在于:安卓流媒体的生态环境不如Apple Music,要获取正版24bit/192kHz的高解析度无损音源,只有索尼Hi-Res精选商店等极少数流媒体平台有,资源数量也并不算多,且收费相比加量不加价的Apple Music要贵出太多,高昂的使用成本劝退了不少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真无损资源,却依然没有适配无损蓝牙传输协议,再加上无耳机口的“去模拟”设计,要想通过iPhone聆听到24bit/192kHz高解析度音频,只能通过苹果OTG输出连接外置解码耳放这一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的解码耳放有两种主流方案,其一是较为传统的hifi解码耳放一体机,如英国和弦Hugo系列,这类一体机的尺寸更接近发烧级播放器,内置独立锂电池,数字输出接口也较为齐全,比如Hugo2就有USB、同轴、光纤三种数字接口,拿来当个台式桌面设备用也毫无违和感,不少玩家都把它作为一个纯解码,利用其独有的高品质FPGA黑科技作DAC,再外接一个独立耳放。和弦的Micro USB输入最高可支持到768kHz的采样率,PCM编码最高位宽也能到32bit,解码能力相当强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种方案则是近来非常流行的“HiFi小尾巴”,如乐彼W系列。这种小尾巴的体积比传统解码耳放一体机小巧很多。不含电池,就一块PCB板套个壳,最多再加块显示屏。完全由手机供电,理论续航无限。除没有电池之外,小尾巴的音质用料都完全符合hifi标准。以1880元的w2为例,内置两块旗舰DAC芯片、独立平衡放大电路、架构与hifi播放器无异,推力、失真等核心参数指标甚至比不少中档播放器都高。机内甚至还有一块FPGA,能实现针对耳机的调音优化、近无损EQ、修正数字信号时钟等高级功能。尽管便携性比苹果原装lightning-3.5mm转接线差一截,但性能则要高出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现阶段想要完全释放Apple Music的最高音质性能,还是无法摆脱线材连接,只有等苹果解决了无线传输协议,或者在其他我们没有想到的地方有了突破,才能真正享受便捷+好声的无损流媒体,之后苹果会有什么针对性的硬件新品/软件优化呢?我们拭目以待。

投票:

你会为Apple Music高解析度音频使用有线方案吗?

1、 会,目前唯一选择,发挥音质极限

2、 不会,AirPods这类真无线足够了

3、 不好说,先观望一段时间再看

4、 我有其他看法,评论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