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
是文化的结晶、
艺术的精华,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
陶器制品和传统制作工艺,
烙印了时代的变化,
蕴含着人类的聪明智慧和文化结晶。
四川历来就有川陶“东荣西桂”之称,
“西桂”即指桂花镇。
彭州市桂花镇“桂陶”有近500年历史,
如今的桂花镇,
现代制陶技术日趋发达,
产品遍及社会生活、建筑、艺术
等诸多领域。
彭州桂花土陶在传承与发展中,绽放出了厚重的历史之光,成为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彭彭将为大家讲述桂花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兰章树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兰章树今年59岁,是自贡市富顺县人。在他13岁那年,为了掌握一门谋生的本领,兰章树开始拜师学习土陶制作技艺,仅仅是基于这样朴素的原因,却没承想就此与陶为伴46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兰章树从家乡富顺出走,辗转多地,一心想要精进制陶手艺,好习得本领自己建窑开厂。先后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国营土陶厂帮工一段时间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彭州桂花镇。
1980年,兰章树先来到了今郫都区的唐昌镇,他在唐昌镇做拉坯工人时听说桂花镇曾有一座依山而建的长条形窑。因其形似卧龙,且全年窑火不熄,烧窑时“全身”烟雾缭绕,被称为“龙窑”。该窑出炉的土陶,质地成色都属一等,很受客商欢迎。然而当兰章树来到龙窑时,这座极负盛名的窑却早已被弃用,无人问津,年久失修,最终崩塌殆尽,只留有一抹残迹。这让兰章树倍感可惜,从而萌生了复制龙窑的念头。
在桂花镇安家之后,兰章树开始沉下心来研究龙窑的复制。经多方打听、考证,他决定就地取材,使用本地的泥土,烧制泥砖搭建龙窑。1987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桂花龙窑土陶厂成立,龙窑重燃窑火,再现了百年前烧陶的盛景。
兰章树说:“陶艺的魅力就在于每一个步骤的严格把控和每一个匠人的用心付出,制作过程中从练泥、拉坯、印坯、修胚、槌胚、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到最后的釉色变化,就算是巧夺天工的陶艺师傅在制作过程中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拉坯
修胚
槌胚
晒胚
刻花
施釉
烧制
釉色变化
桂花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制陶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里的水质优良,土原料以黄色酸性粘土为主,土质细腻,成型后,抗压力、抗拉力强,是烧制陶器的极佳原料。在这里,桂花土陶经过历史变迁,秉承了几千年中国制陶工艺的精华,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古老的制陶过程。
后来,已近花甲之年的兰章树为了让桂花土陶不遭受断代的危机,他把手中的接力棒交到了儿子兰勇手中。兰勇慢慢开始接手经营龙窑后,曾因为某些原因想要放弃制陶,而转为烧制青砖青瓦。父亲兰章树知道后,坚决反对:“这是龙窑,你只能坚守在做陶的手艺上”。
小时候,看着父亲出窑,很多陶器在窑内倒塌,掉下来的陶片会砸在父亲身上,兰勇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兰勇接手后,制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用心地从父亲手中接过那分量十足的“交接棒”。
作为更年轻一辈的人来说,兰勇自知自己仍需要时间磨砺,而他,唯有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这件事情上。桂花龙窑,烧造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桂花土陶,还有一代手艺人的工匠精神,更是父与子的情感纽带。父亲三十多年的坚持,儿子十年的守护,所有的艰辛都抵不过“龙窑”二字。
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导致非遗文化生存依附的土壤始终是动态的。在这种情况下,非遗要传承就要学会适应,主动或者被动地去调整自己的步伐,与变化中的环境始终保持自洽。而兰章树,根植匠心,躬身传承,为古老的桂花土陶制作技艺打下时代的烙印,让非遗在当代创新融合中形成新的样貌,也有了像远途继续出发的无限可能!
期数:2130期
文字:孙小洁 马山山
图片:张勇 党文林 桂花镇提供 品鉴彭州
视频: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孙小洁 责编:邓茹月 编审:叶韬
写在文末的心里话
可能彭友们已经发现,最近不太能及时收到品鉴彭州微信的新鲜推送了!这是因为最近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如何能继续在第一时间看到品鉴彭州微信的推送呢?这三个步骤可以马上做起来:1、设我们为“星标”,2、在文末多给我们点“在看”,3、多给我们留言、评论。
感谢彭友们的持续关注哦!
有一种美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叶韬 冯艳丽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刘倩
编辑: 孙小洁 刘代萱 邓茹月 魏悦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你点亮的“在看”,彭彭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