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都有精彩的文章发布。
最早见紫荆,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个庭院式的古迹,正值早春,暖风习习,并不高大的枝条上,姹紫嫣红,如染如画,密密匝匝,璀璨夺目。又在一片草坪的边缘,长在几株松柏之间,旁有假山、后有白墙托衬,景致十分雅致。
紫荆多扎根在百姓人家的门前屋后,既有木德,又有灵性,在古代常被用来比拟骨肉亲情,作为兄弟和睦、喻示家业兴旺的象征。树被称为“兄弟树”,花被称为“兄弟花”,“三荆”“荆枝”“紫荆花发”“紫荆复茂”“田家紫荆”等典故均被视为兄弟同气连枝的别称。
秦汉时期,就有“三荆”故事流传,《前汉书》有“三荆”故事记载。起初,故事简约,但言兄弟,未具名姓。晋人萧广济《孝子传》载曰:“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欢聚,况我而殊哉!还为雍和(融洽、和睦之意)。’”
晋朝文人陆机《豫章行》援引“三荆”典故最早以诗体加以阐释,凝练出“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佳句。
南北朝时期,三荆同株已成为更完整的故事被传诵。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记载:汉时,京兆(今西安)尹(官名)田真与田庆、田广兄弟仨同居,友爱和睦,其院内长着一棵枝叶扶疏、花团锦簇、馥郁扑鼻的紫荆树。后来,兄弟分居,紫荆随之枯萎凋零。仨兄弟见此情景,触动颇深,又合居。果不久,紫荆奇迹般复苏,绿叶布满庭院,花色更艳。
民间传说,愈见具体。据传,田氏兄弟系战国时期齐国王子田完世孙,家在古京兆临潼县三田里三田村。田广年少,父母辞世,随兄嫂度日,娶妻后,邻居称其妻为田三嫂。三嫂不贤,自恃嫁妆丰厚,资助有余,见夫家饭煮一锅,食用一桌,私下吃用很不便利,便挑唆丈夫分居自营。兄弟无奈,将祖遗家产、珠宝,均分为三,唯余庭院一棵紫荆树,亭亭如盖,难定归宿。后弟媳声称,将其砍断,而分柴。次日寅卯时分,田真等人起床开门,忽见荆树自裂三株,委靡枯黄,呈现一片凄凉景象。兄弟妯娌自惭形秽,愧不如物。田真说:“木本同株,方能枝繁叶茂,闻砍锯,自憔悴。况人兄弟,同父共母,岂可分离?若此,你我无荣盛之日矣。”
于是,三兄弟将家产三份合一,同居一闾(lǘ大门,指聚居处),不言再分家之事。此间,紫荆竟展势复活,枝叶繁茂如初。《临潼县志》载:“兄弟三人和睦同居为乡里新重。田真仕至太中大夫(金、明亦称大中大夫)。”“真、庆、广卒后,合葬一墓。墓址在县北三田村。”后传七世不分,同堂合居,直至南北朝。齐明帝赐“紫荆堂”额,以示天下,不辱紫荆。
后人有诗云:“古来兄弟不分家,庭内荆树复著花。开到今朝随处是,满天花朵满天霞。”
又有诗赞曰:“紫荆花下说三田,人合人离花亦然。同气连枝原不解,何况兄弟是前缘。”
近年,甘肃境内清理发掘的数十座宋金时期的墓葬多有砖雕或彩绘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其中,紫荆复茂一说就散见会宁、陇西等多处宋墓壁画。电峡宋墓刻有一树,枝枯叶稀,树左侧刻有二人,一人左手扶树,右手掩面而泣;另一人左手掩面而泣。树右侧一人,左手叉腰,右手扶树。显然,此树非它,为紫荆。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
乳忍分张”的话,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仨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
历朝历代,以紫荆为题写诗作画,自然就成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事,存世之诗词至少有百余首之多。这些诗作者中唐时期的代表就有韦应物、窦蒙、朱绛、杜甫、李白等人。
韦应物《见紫荆花》诗云:
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
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诗人说,暮春时节,看着那飘落满地的各色花瓣,让人忽然忆起亲人,涌起思念故乡的感情,想那故园的紫荆花此时该也是如此的景象吧?
窦蒙有《题弟臮〈述书赋〉后》诗:
流转三千里,悲啼百万行。
庭前紫荆树,何日再芬芳。
窦蒙的四弟窦臮(jì 同“暨”),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著有《述书赋》二卷。诗中写道:读弟弟的文字,多少旧事涌上心头,使得思乡之绪不能平静。真想问问,庭前的紫荆树,哪一天再能亲眼看到它盛开呢?
朱绛有《春女怨》诗: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绣楼上,纱窗前,鲜艳的紫荆树下,多情美丽的伊人怎么会不想起远在异乡的郎君?会不经意地停下花针穿梭的纤纤玉指,傻呆呆地听那婉转断肠的鸟叫声?
杜甫有《得舍弟消息》诗: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风吹紫荆,落花无数,它让忧郁的人睹物思亲;昔日朝夕相伴的手足情深,就像没有归处的落花一样一去不再。
李白《上留田行》诗写道: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诗仙李白也用田家紫荆的故事成诗,激励后人团结向善,骨肉情深。
可见,颠沛流离之苦和睹物思亲之情 ,以花为媒寄托了诗人们何等厚重的怨艾和感伤。
观花,可悦视感;养花,可怡性情;玩石,可得自然灵气;唯植紫荆,可知亲情、友情和和睦
至要!
(文/沙鹭 )
敬请关注“五色石文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