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

于谦下达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命令:“凡兵皆出营郭外”!各军列阵九门外,背城而战!

瓦剌骑兵长于野战,短于攻坚,而京城城池高大坚固,战前,于谦又专门对城防组织了加强。依常理,似乎凭城坚守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为何于谦非要列阵城外呢?

城池虽固,也未必能守

此前的战事已经表明:坚固城池,不足为恃!

土木之变后,于谦本意是企图以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外围固点,御敌于京城外。

大同、紫荆关等地皆有坚固城防,本有相当兵力,后又得到了于谦调兵加强,而守将,也多为忠勇之将。

可是,大同、紫荆关等地还是被迅速突破了,瓦剌还是迅速攻到了北京城下!

大同守将郭登,忠勇异常。战前,他慷慨激昂: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遇到瓦剌军打出的“英宗牌”,郭登一筹莫展。

尽管他还是坚守不降,但是,瓦剌不进攻他,他也不敢主动出击,只能给英宗送点好东西,眼睁睁看着敌军大摇大摆的绕过他,直抵紫荆关。

紫荆关,“城高池深,足称雄固”,城防守坚固,且有12000守军(也先军3万),而于谦已经调军前往救援。

紫荆关守将孙祥企图依托崎岖山谷、城高池深,坚守待援。

然而,瓦剌军中有“带路党”。

跟明英宗一起被俘的太监喜宁,引也先军从间道插入,内外夹攻,破关!

可以说,大同、紫荆关都有坚固城防和相当战力军队,但瓦剌军皆能轻松突破。

这说明:在瓦剌军挟持明英宗的情况下,明军出战有顾忌,会犹豫,而即便凭险死守,熟悉情况的“带路党”也会使抵抗被瓦解!

所以,于谦最担心的,不是城防是否还不够坚固,而是人心是否坚定

而当时,京城的人心并不坚固。

人心不固的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木之变,大批大臣阵亡或被俘,京营精锐尽失!

京师人心浮动,许多富豪已经开始逃走,而朝中大臣也多认为京城不可守,要迁都!

与此同时,许多官员,甚至天子,也是土木之变后紧急上来的,即便有坚定意志,其根基未稳,情况未完全掌握,是否能在复杂的政治(外有英宗被挟、内有人心不定)形势下完成本职工作,尚存疑问。

天子、官员的形势不稳,军队的形势也很不稳定。

土木之变,京师明军大部分“报销”了。

京师守军,主要有: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以及浙江兵,以及从边关退回来的部分守军。

一方面,守军成分复杂,有的是运粮军,有的是准备在水网地带防范倭寇的,各军对敌军不熟悉,对守卫京师的任务也不了解!面对对京师情况熟悉的“带路党”以及难以预料的“内奸”,难免不会“百密一疏”。

另一方面,大家紧急凑到一起,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帅不相习,兵与兵不相习,缺乏磨合,极易引发混乱。

一面是新上的天子、大臣,新入防的军队,一面是挟持英宗,又有带路党相助的瓦剌军。

显然,尽管明军兵力优势明显,城防坚固,但是,如果也先的“政治牌”、“带路党”得逞,将明军大臣、将士的情况搞乱,那么,兵虽多,城虽坚,也是难以坚守的!

把复杂的情况搞简单

经过于谦的紧急召集,此时,京师明军已多达22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大家不要乱,3个拼1个,也能把对手拼个精光!

但是,如果乱起来嘛····“土木之变”也就是不久前发生的事情!

对于缺乏磨合的军队,给予的任务越简单越好!

于谦的命令简单粗暴!

1、关闭九门!

明军既无后路可退,也不必担心后方被威胁。

2、简单粗暴的命令!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明军也不要玩什么花,除少数担任诱敌、救援任务的精锐部队外,大部分只管站住位置就可以了!

瓦剌军训练有素,灵活多变,善用谋略。

然而,由于明军后方是门,瓦剌不能抄其后路;明军只顾站稳脚跟即可,也不必担心敌人什么声东击西。

再者,军令简单、明确。

即便有“内奸”,想搞什么混乱,也会在搞出什么破坏前被军纪处决。

防不胜防的复杂形势,瞬间简单了下来!

而此后的战事,证明了于谦举措的高明。

轻松化解“英宗牌”

瓦剌军兵少且不善于攻坚,之所以敢跑到这里来,最大的倚仗就是明英宗这张牌。

作一个最极端的设想:如果明军凭城坚守,瓦剌军把英宗拉在最前面,守城明军敢射箭抛石吗?

可是,战于城外,就使敌人这张牌不那么好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月十二日,也先挟英宗到德胜门外土城,要求朝廷派大臣迎接。

一番谈判后,明军拒绝了也先的敲诈勒索。

当夜,明军组织23人,发起了一次夜袭,杀敌1人,救出1000被虏人口。

23人的夜袭,规模不大,但意思很清楚!

如果明军没遇到英宗,作战不受干扰;如果遇到英宗,既然能救出1000人口,自然也可能救出英宗!

同样,瓦剌如果在进攻城外明军时也把英宗拱在前面,那无异于把英宗主动“还”给明军!

此后,也先将英宗安置在德胜门外一屋中,不再企图“使用”。

此后,整个北京保卫战期间,英宗这张牌都失去了效果。

攻守兼备:德胜门之战

次日,也先发起进攻。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德胜门。

石亨先以少量精骑在城外民房设伏,佯败诱敌,也先万骑直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德胜门时,神机营火器齐发,伏兵四起,范广率军反冲击,瓦剌大败!

此战,也先的弟弟、平章都战死,损失惨重。

这些说明:城外列阵作战,利于掌握主动权!

如果明军凭城而守,拱手让出主动权,那么,瓦剌军作战损失基本可以自己预估,即便失利,觉得不划算,退兵就是。

战与不战,战到何种程度,完全由也先决定!

德胜门之战中,明军采取诱击、阻击、反击的多种方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军,最大可能打击了瓦剌军!

不怕混乱:西直门之战

德胜门失利,也先遂决心进攻西直门。

都督孙镗先是击退敌军,但旋即出现失误,被敌军围攻。

孙镗被迫力战不支,请求退入城中。

崩溃,往往是由一个局部的失利开始的。

历史一再表明:进攻方失利,换个地方进攻就是,防守方即使击退敌人数次,但只要一个局部败退,有时会引发全局的崩溃!

此时,于谦简单明确的命令发挥了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城守将严令不许开门!并下令城上守军以神炮、火箭助战!

孙镗退无可退,即便想降敌也会被城上守军所杀,当然只有振作精神,拼死抵抗!

此时,高礼、毛福受率机动兵力来救,石亨又从德胜门来救,瓦剌退!

简单、明确的命令,使明军避免了再次混乱,渡过一次危机。

不怕“作死”:彰义门之战

然而,危机,也可能来自于自己“作死”。

十四日,瓦剌进攻彰义门。

两军激战,明军击退敌军。

此时,大明的太监,就像他们的前辈王振公公一样,再次发挥了其善于“作死”的光荣传统。

景泰帝派出的监军太监,率数百骑由阵内杀出,企图抢功。

明军以步、火、骑配合作战,神铳在前,弓弩、短兵继之,骑兵又后反击,一环套一环,组织严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合作战,贵在协调。

骑兵如果依照正常流程,在统一指挥下反击,自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然而,在抢功心理下的反击,还没打乱敌人,先把自己的阵列冲乱了!

瓦剌趁机反击,一口气追到土城,明军副总兵,指挥官武兴战死,情势危急!

幸亏京城居民同仇敌忾,登到屋顶,以砖石助战。

明军在百姓的帮助下缓过劲来,继续抵抗。

此时,毛福寿等元就能也赶到,将瓦剌军击退!

正是因为明军背城列阵,没有退路,明军才没有因为一些人的“作死”而溃散,稳住了阵脚。

而正因为其他方向明军也是城外列阵,才能即使赶来救应,化解危机!

瓦剌退兵

瓦剌军连番进攻都不能得逞。

同时,外部明军源源不断赶来救援,即将抵达。

瓦剌深恐后路被断,只好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保卫战,以明军取胜告终。

于谦出城列阵迎敌的决策是务实的。

无论兵力、装备、财力,大明均远胜于瓦剌。

之所以遭遇挫折,陷入兵临城下的窘境,关键不在实力不足,而在指挥问题、气势问题!

当时,京城内外人心惶惶,瓦剌又打出“英宗牌”,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就士气而言,几十万精锐已被瓦剌所败,如果明军22万大军龟缩城内,不敢迎敌,无疑是加重明军对敌的恐惧心理。

复杂形势之下,如果明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那么,瓦剌是有可能再次上演“奇迹”的。

因此,于谦坚决反对闭门死守,“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是准确的判断。

同时,京城明军多为紧急调来,既不熟悉城防,也不熟悉友军。京城的天子、大臣,许多都是紧急上位,对情况均无充分把握,谁也不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

如果放任瓦剌军在城外为所欲为,那么,瓦剌军是可能在“带路党”、“英宗牌”下做出许多文章的。

城池虽坚,兵力虽大,但一旦被敌突破一点,则明军很可能陷入完全混乱,再次上演“悲剧”。

于谦分兵于九门之外,背城而守,限制了“混乱”的风险,尽管由于太监抢功等“作死”行为引发了短暂的混乱,也不可能出现全线崩溃,京城始终安然无恙。

因此,于谦不依坚城而背城列阵,虽不合常理,但却合乎当时的敌我情势,是“知己知彼”的高招。

情况看起来危险,但其实只要自己不乱,往往是可以稳住形势的。

战场如此,生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