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南亚面孔的外国人拍摄视频,用粤语招呼众人“饮茶先啦”走红中文网络,被亲切称为“饮茶哥”。很多点赞的“打工人”都被劝饮茶的大白话击中内心,由此开悟,如果想活得闲适从容不焦虑,除了要调低对物质的欲望,还须学会对自己多一点关心。
现代社会,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竟人不能没有工作,除了需要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社会关系也同样需要工作进行支撑。美国有一项研究,一个富豪如果没有工作,失去相应的社会联系,缺乏朋友支持,幸福感还比不上一个有工作但收入很低的人。工作的一大潜在价值就是维持必要的社会联系,构建人际网络。
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迫于生活的压力,是用钱换时间,换更多的自由支配空间,少有考虑个人意愿及自身幸福价值的时候,从工作中获得的体验感很差。久而久之,就有身心俱疲之感,陷入到一种既离不开工作、又憎恨工作的状态中。美国政治心理学家罗伯特莱恩在《幸福的流失》中阐述,现代人为了增加财富,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又依赖于浅薄的物欲满足,赚得多,也花得多,故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声称自己感到不幸福。
导致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是人们很少具化自己的目标,不懈的渴望与追求,成为了痛苦的源泉。《清稗类钞》记叙清代苏州一个小贩阿昭,每天制作烧肉、卤鱼、烧鸡之类的熟食,拿到繁华街市上叫卖兜售,因味道好,到了午后就卖光了。人们问阿昭为何不多做一些,凭此手艺发家致富?
阿昭说,人活在世上,就应有生活的乐趣,不愿多做是为了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能更多陪伴老母亲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人具化了自己的目标,知道做到什么程度该停下来,既能调和内心的期望值,也解决了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分配问题,由此令精神和心理空间得以保持完整。
唐鲁孙的《酸甜苦辣咸》亦讲述了一个相似的故事:民国时,武汉一家卖牛肉汤的小店,生意非常好,很多名流都经常慕名前来捧场。但小店每天只做固定的分量,卖完就关门歇业。时人皆奇怪店老板为何有钱也不愿意多赚。老板说,挣到的钱够吃饭就行了,没必要为此牺牲一家人的生活。这就是最早的“饮茶哥”,知道人一旦把全部精力放到追求金钱上,就会有太多的障碍阻止自己融入人生。懂得适时停下来歇口气,饮杯茶,努力工作的同时,也保证享受生活,才能带给人充实与幸福的感觉。
“饮茶哥”之所以获得如此多的共鸣,是他用直观的形式道出了一个简单道理:生活中很多人常以超前审视的方式衡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却没有意识到意义一直就在身边,唾手可得。
来源:香港文汇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