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会成为一个安静的成年人。不要动情,不要暗恋,不要回头看。过你自己的另一种生活。你得乖乖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个海里。”相信不少人都曾在“鸡汤文”中看到过这句话,那你知道吗?它出自于日本“第一个纯正的战后作家”,1980年代文学旗手的村上春树之笔。

(一)、古来圣贤皆寂寞

作为小说家,他的作品数不胜数,妇孺皆知的有《海边的卡夫卡》、《1Q84》、《世界的尽头与冷酷仙境》,其中最为出名的非《挪威的森林》莫属。这本书在1987年一经出版,立刻风靡全日,还引发了“村上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伍佰的那首《挪威的森林》,就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所作。村上春树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文学造诣,除了他与欧美融合的东西方笔法以及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外,离不开他那颗纯净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这样的文人墨客,其思路和想法大都与常人不同,村上春树亦是如此。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刽子手的后代,自己背负着对中国人民的愧疚。而且,他一直很厌恶日本的本土文化,他曾说过:“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从来不被日本的作品所深刻地感动过”。

那么,生于日本,长于日本的村上春树,为何会对祖国有这么多不满呢?他的原生家庭,又是怎样的呢?村上春树于1949年1月出生在京都市伏建设区,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当地高中的日本教师。

他们对家中唯一的孩子春树,给予了很高的希望,想将其培养成文学巨擘。不过,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对于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而言,也是过于无奈的选择。他曾经的职业是名军官,曾经参与过全面侵华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村上千秋的这份特殊经历,改变了村上春树的一生。村上千秋出生于1917年的日本京都,他是当地一家寺庙住持的小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法西斯从国内招募了大量的青壮年参军,而村上千秋就是其中之一。

从1938年到1945年,村上千秋三次应征入伍,曾在第16师团的第16连队中当过辎重官。起初,村上春树并不知父亲的这些经历,只觉得他是一个脾气暴躁且酗酒成性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严父。

直到某一次,村上千秋喝得酩酊大醉,恰逢村上春树在家,他便带着酒意,将曾经的那些暴行一一说了出来。既有坑杀中国战俘,也有袭击中国平民。村上春树自幼善良纯真,在听完父亲的那些事迹以后,他既恐惧又愤怒,而且愧疚万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他在《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述的往事》中所言:“父亲几乎从来就不跟我讲自己的战争经历,唯一一次讲自己残杀中国战俘的事是在我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显然中国士兵当时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了,但根本没有表现出恐惧和害怕”。

(二)、父子纷争,自此而起

村上千秋不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番酒后之言,竟然改变了儿子的一生,也让父子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村上春树在知道父亲所犯的罪行后,愤慨异常,他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父亲。

而村上千秋心思并不缜密,对于儿子的反常,毫无察觉。还是不停地逼着他,按照自己为其设定的人生路线走。在村上春树看来,父亲的身上背负着过于沉重的罪孽,他根本没有资格对自己指指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村上千秋却觉得,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况且自己曾经如何与儿子并无任何关系。村上千秋作为日本的语文老师,自然希望儿子子承父业,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弘扬日本文学。

而村上春树则因为父亲是侵华日军,而厌恶整个日本,也厌恶整个日本文坛。处于青春期的村上春树,偏偏要和父亲作对。他会刻意地不去学习国文,即使屡次遭到老师打骂也还是我行我素,但他也会将一整本中央公社《世界历史》背得滚瓜烂熟。

父亲对此十分生气,而村上春树则变本加厉,开始逃学,抽烟,打架。他后来回忆起这段时光,感慨地说道:“我的内心有颗固执的叛逆因子,对别人强加的东西怎样都无法接受。不想学的,没兴趣的,再怎么样都不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村上春树心底也有一颗文学的种子。他不看日本的国文,不代表不阅读其它的文学作品。他对美国惊悚小说所带来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就十分钟情。为此,不惜耗费大量时间来学习英语。

而他的小说生涯之开启,也与那名叫作大卫·希尔顿的美国棒球队员密不可分。

父亲想让村上春树走日本古典文学路线,他偏要向西方文学靠拢;父亲曾在二战中被美军击败,可村上春树却偏要向美国看齐。

父子二人之间的矛盾,也在村上春树的一步步“离经叛道”逐渐激发。已经成人的村上春树终于有了逃离父亲的正当借口,而父亲也会趁着与儿子的每次相见而大发雷霆。婚后的村上春树与年迈的父亲,过上了“井水不犯河水”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逃离了父亲的控制,令他十分满意。但他心中也总想着对父亲的罪行做一些救赎,所以他成了一名反战小说家,曾在《刺杀骑士团长》和《奇鸟行状录》中痛陈日本侵略罪行,反思战争暴力。

如他自己所言:“在我的作品中,能让日本的青年一代能够认识到战争的惨痛就是最好的效果。”人们总是能在村上春树的字斟句酌中,切身的感受战争带给世界的伤痕。

如《刺杀骑士团长》中的那句:“有人说中国人死亡数字是四十万,有人说是十万。可是,四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战争中,有人可以训练为杀人机器,有人却精神崩溃,最终选择了死亡。人是能习惯许多事物的。尤其被置于接近极限状态之下,说不定意外轻松地习以为常。”这样的村上春树,当然与父亲格格不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父子嫌隙,终生未泯

“无论作为士兵还是僧人,我想,这样残酷的经历必然在父亲的灵魂深处留下很沉重的疙瘩”;“用军刀砍下人头的残忍光景,不言而喻地沉重印刻在幼年的我的心上”。

从村上春树的这些话中不难看出,在他内心已经继承了父亲对中国的那份罪孽深重。早年间,村上春树一直不敢确认父亲是否参与过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而他不与父亲联系,自然也不好张口询问,于是在内心里做了“疑罪从有论”。

毫无疑问,村上春树不是个懦夫,否则他也不可能在风口浪尖上承认那些日本人不愿面对的过去。但他却一生都不敢进中国餐馆,吃中国菜,他害怕看见中国人就回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赎罪,还远不止于此。他与爱人高桥阳子,感情很好。当初村上春树也是在高桥阳子和她父亲的鼓励下,才走上了写作之路。高桥阳子作为一个女性,始终想体验到做母亲的欢愉,她认为没有孩子,对女性而言是不完美的。

但结婚这么多年,两人始终没有子嗣。原因是村上春树甚至因父亲身份坚决拒绝生育,也拒绝吃中国菜。

至于为何拒绝生育,一方面,他害怕自己处理不好与下一代的关系,再变成自己和父亲的翻版;另一方面,他害怕孩子会像自己一般,背负上沉重的负担,终生郁郁寡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曾经侵略者的后代而言,村上春树能做到这一步,值得所有的日本人学习。他和父亲的和解,是在村上千秋去世一年以后。因为在那时,村上春树才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并未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原因是村上千秋是在1938年加入的步兵联队,正好迟于1937年的大屠杀。

这让村上春树的心里负担减轻了不少,尽管如此,村上千秋曾经参与用军刀斩杀中国士兵俘虏的这一罪行,却令他久久不能忘怀

斯人已逝,村上春树也释怀了许多。毕竟,人都已经不在了,即使有再大的仇怨,也该消解。况且,父子没有隔夜仇,或许敞开心扉坦然面对,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他才撰写了《弃猫》一书,他把父亲喻作那只弃猫,用批判的眼光去拷问曾经的战争,用冷静睿智的思绪去阐述。

结果可以轻而易举地吞噬起因,让起因失去原本的力量。这有时可能杀死一只猫,有时也可能杀死一个人。生活中有许多人劝慰村上春树,从父亲的罪孽深重中走出来,坦然面对未来的生活。

他固执依旧地表示道:“即便再感到不快、再想移开视线,人都应该将其作为自身的一部分继承下来并传下去。如果不这样做,名为历史的东西意义又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