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富不过三代"。意思是说中国的富豪家族们一般都无法将财富荣耀支撑到第三代,往往在第三代时就已经呈颓败趋势。追究这一缘由,其中自然有时代潮流的变化,但是也不乏家族继承人无所作为的原因。

中国有一个富了131年的家族,至今仍然在中国市场上屹立不倒。而他们的企业所经营的是每个家庭都会用到的厨房调味品——蚝油。这个家族也就是李锦记家族。

第一代发家

宋叔和曾说过"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这四个大点应当是每个人成功的必要因素,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自然也需要如此,只有有着独到的眼光,也会先人一步抓住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在成立李锦记之前只是一个生活在珠海渔村普通小渔民。父亲早年逝世,李锦裳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两人经常会受到村中恶霸的欺凌。两人无可奈何之下便搬离了从小居住的渔村,去了珠海的另一个地方安家。

李锦裳幼年聪慧,喜爱动脑。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锦裳发现蚝煮出来的味道十分鲜美,聪慧的他便想到了一个发家的好想法。李锦裳一发现这个商机,便迫不及待地向周围的渔民收蚝,晚上回家提取耗油,又多次试验改良耗油品质。他时不时还询问身边人,这一味道是否足够鲜美可口。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同李锦裳交涉,购买这一耗油。渐渐地,连省外的顾客都闻声赶来,想要一尝究竟。1888年,李锦裳盘了个店铺,正式成立李锦记耗油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锦裳不仅是个会发现商机的人,也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与管理者。由于幼年的经历,李锦裳对周围人报以感恩的心态,遇到有困难的人也会施以援手。再加上李锦记蚝油却是名副其实,美味非常,几年后李锦记耗油闻名广东一带,并依然有着慢慢向外发展的趋势。

不幸的是在1902年,李锦记耗油店铺因为一场大火尽数毁坏,多年积攒下的基业也尽数失去,李锦裳只好带着妻子儿女来到澳门重新开了一家李锦记耗油。

第二代稳固

1922年,李锦裳去世,将李锦记集团留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兆南、李兆登。李锦裳去世之际,李锦记集团的发展还处于一种衰败走势。所以李兆南两兄弟的责任就十分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兄弟为了让李锦记耗油更加受欢迎,不仅从产品的质量口味加以改进,还对产品的外部包装做了一定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让李锦记蚝油成为一个高品质的调味用品,而仅仅只是一种烂大街的,可随意模仿的产品。

1932年,李兆南将李锦记产业中心转移到了香港,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香港经济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李锦记企业的发展也随之不稳定,甚至还有人说"似乎根本看不到它的未来"。

于是集团内部就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集团内的持股人纷纷售卖股票,想要在李锦记倒台之前再赚一笔。1970年,李兆南为了稳固集团内部发展,将持股人的股份全部收回,又将主席一职任命给自己的儿子李文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人们谈起李锦记这一个家族企业时,会认为第二代继承人只可守成,不可发展,似乎只是一个守着父辈财产的庸碌之人。

实则不然,若是没有李兆南先生购买股份这一雷厉风行的举措,又何来完整的李锦记集团?

第三代革新

作家司汤达曾说过,"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只有笨拙的人才会墨守成规,圈地发展,真正聪慧的人应当学会拓展,学会创新。

正当众人冷眼观看李锦记的倒闭时,李文达临危受命。上任之初李文达便看出了李锦记集团发展的弊端——发展方向太过单一。一个真正做大的企业应当是海纳百川,尝试多种新方向的发展,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只是独守着李锦记耗油这一个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李文达上任时的理想十分伟大,他想让李锦记品牌名扬中国,远销海外。这对于当时正处于衰败的李锦记集团来说是一种天方夜谭的规划。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之前,人家总说他异想天开。"但是李文达本人却丝毫不在意身边人的嘲讽,依旧自顾自地研发新产品,拓宽新业务。

1972年,中美外交,中方赠与美方的礼物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一眼发现商机的李文达借助中美外交这一契机,大力宣传李锦记旗下的熊猫牌食用油。

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熊猫牌食用油不仅名扬中国境内,甚至还远销美国,在美国市场好评不断。于是李文达便趁着这一股东风,再次用新产品打进美国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拥有着一定市场的李锦记集团发展势如破竹,李文达不仅将产品远销海外,还将李锦记耗油这一产品发展到了一百多种调味用品,登顶中国耗油市场。

李锦记集团虽至今未曾上市,但也辉煌了131年,积累了各种财富,经估计,集团估值超了3千亿。隐形首富李文达先生也一跃成为了香港富豪榜的第三位。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说过,"距离已经消逝,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在公司的危难之际,李文达选择了与公司同生死共存亡,他用创新挽回了衰败的家族企业,又用创新不断地发展壮大公司业务。可见,创新有时候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所公司如果只是墨守成规,遵循以前的发展模式,是一定会被时代以及同类型企业所抛弃的。就像李锦记集团一样,前期发展一直只遵循最开始的发展运营模式,自然不会有更大的突破与成就。

唯有之计应该是改革创新,带给公司一个新的活力与发展方向。这才是一个公司发展"永葆青春"的根本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