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某地超生问题很严重。于是,某报社指派了一位记者去当地采访一位超生的母亲。正好到了吃饭的时间,母亲给记者端上来一碗水。

记者接过水喝了一口,然后问道:“您家里都穷成这样了,生这么多孩子养得活吗?”

母亲满不在乎地回答:“有啥养不活的,做饭时多加勺水就行了。”

记者看着七八个瘦骨嶙峋的孩子,不由得叹了口气,说道:“我能看一下您家里的伙食吗?”

母亲无奈地说:“伙食?你刚才不是已经吃一碗了吗?

如果把国家代入故事中母亲的角色,那社会财富就是米,货币便是水。国家很大,当家自然不易,米饭总有不够的时候。为了应急,国家总会时不时地往社会财富这个锅里掺掺水。

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很小心地掺,后来发现问题不大,就开始放手乱掺起来,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开始本来是米饭,最终掺成了米汤水。

要知道,水就算给大家多喝几碗,也是吃不饱肚子的。这也是大家手中的钞票越拿越多,相反,感觉手头越来越紧的原因所在。

货币不像其他的东西,如果某地发现个大金矿,无疑是件高兴的事儿,可如果货币发行量过多,可就变成大灾难。

您可能会想:货币发多了,那就多花点儿呗,有什么严重的…

您说得没错,货币多发了,就会让人们多花钱。而钱多了就不值钱,所以超发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有这样的一个公式:MV=PT。M是货币的总量,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通货膨胀的量度,T是总交换量。也就是说,如果M增长的比T多,物价水平就上升快,继而产生通货膨胀。

假如你有5个孩子,你给他们每人每天发1张蛋糕券,让他们用券换蛋糕吃。这样一来,每个孩子每天都能吃到1块蛋糕。但是,你特别偏爱小儿子,于是偷偷塞给他2张券,而其他孩子获得的蛋糕券还是1张。问题来了!冰箱里只有5块蛋糕。就等于券变多了,蛋糕供不上了,所以蛋糕在孩子中间就涨价了。

故事中的蛋糕真涨价了吗?其实不是,只是蛋糕券不值钱了。把这个比喻用到现实中就更容易理解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不仅是猪肉涨价,就连白菜的价格都在上涨。

就拿猪肉来说吧,按现在猪肉的涨价速度,养猪的经营情况应该是很好的,对吗?

有人会说:“不对!我家就是养猪的,但我家经营情况可差劲了!”

养猪的经营状况确实很堪忧。为什么呢?因为涨价的钱没有被任何产业链环节赚走,钱到哪儿去了呢?就像上个比喻中的蛋糕一样,被通货币发多了,其实是件两边都不讨好的事情。买方只能买到高价货膨胀给稀释掉了。同时卖方又赚不到钱,这是何等凄凉此外,通货膨胀的可怕之处还不止这些。从纸币贬值到纸币均匀地分散到整个社会中,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可能花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涨不回来,因为货币不一定什么时候又超发了。

如果从无限远的时间看,多印或者少印点儿货币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无限远的时间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当下不稳定,更别提还有没有以后了。

过量印刷纸币从印刷完毕开始,所有纸币就贬值了,津巴布韦就是这种情况。津巴布韦废止了原有的货币,发行了大量的新货币。于是这样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少年拖着满满一衣柜的原津巴布韦币,在街上逛了一圈,只买了一瓶可乐和几个饼就花光了辛辛苦苦搬来的钱。

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也发生了通货膨胀,而且非常严重。1922年年初,如果物价指数是1的话,那1923年年末,物价指数就飙升到100亿了。多么惊人的数字!这就相当于什么呢?一个德国人在1922年年初,就辛辛苦苦地开始攒钱,终于攒够了3亿元资产。结果两年后,这笔钱连一片口香糖都买不起了。

德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它是一战和二战的战败国,德国在一战中失败后,丧失了1/7的领土,同时失去了1/10的人口。战争让各行各业,尤其是工业的产品大量减少。同时,德国还需要支付1320亿元的赔款。这就让德国政府不得不靠多发纸币来渡过难关,结果却陷入灾难的深渊。当时政府投放了巨额纸币,各位可想而知,纸币会迅速贬值,这让德国的各个经济部门和家庭的生活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很大,对战争的影响也很大。可是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又是在战争时期,该国家的百姓本身就对本币失去了信任,下一秒就可能用本币换外币或真金白银。

看看现在的美元超发,结果导致多国物价暴涨,因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近日的美联储加息决议,又会导致更多的美元回流,将再一次加深世界各国经济的压力,可以说米国的这种流氓行径,是在对全世界进行双重薅羊毛。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没有那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但又该如何应对呢?

这就要看正在崛起中的我们,RMB在国际结算地位的提升,局部地区快速取代美元的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美元超发及美联储加息对一些国家的冲击,加上中国在此次全球疫情中的优良表现,经济保持健康运行的保障,会在新一轮的与美元对抗中取得新的胜利,不仅保护自己,还能帮助其他国家一起应对美元冲击,稳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