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漂泊到了江南。

一日,老迈的诗圣走在街头,正感叹时光飞逝,又到了这样一个万物勃发的春天,

忽然,他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杜甫循声望去,只见人群中,有一个两鬓斑白、满眼忧伤的男人

正在弹唱“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的悲伤感叹,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慢慢地把那天宝当年遗事弹”

此时,据安禄山叛乱已过去7年,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大唐王朝再无昔日的繁华,

无端唱出兴亡恨,歌者自己已是几度哽咽,引得旁人也泪流满面.......

那不是李龟年么?

即使过了许多年,杜甫仍旧一眼认出了当年名扬天下的歌者李龟年

同样,李龟年也看到了人群中的杜甫。

一个曾是“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一代诗圣,

如今却是穷困潦倒,“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一个曾是“一动歌喉,就让听者如痴如醉”的宫廷乐工,

如今却是衣衫褴褛、满眼凄凉.......

饱经战乱摧残的两人就这样意外重逢了,

他们相视许久,竟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分别后,感慨万千的杜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龟年,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工,原本伶人地位不高,但因唐玄宗李隆基喜好音律,歌唱水平极高的李龟年自然受到唐玄宗的喜爱,

据《太平御览》所言,“乐工李龟年恃恩,寓於东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於公侯。宅在东都通远里,中堂制度甲於都下。”

虽为伶人,李龟年的待遇却堪比公侯,可见当年他多么风光无限.......

杜甫与李龟年的初次相逢,

也发生在人间富贵的场所——岐王宅、崔九堂。

原本杜甫进京赶考,但由于李林甫作怪,非说“草野之士污浊圣听”,

布衣之身的杜甫,即使才华横溢,有了这样的阻碍,自然落第了,

原本家境就不富裕的杜甫,生活也日渐贫困,

当时的贵族都好诗文,生活所迫,杜甫也不得不依附权贵,

他时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遇到了同样常出入这些贵族宅邸的李龟年。

就像现代的词作家和曲作家一样,

杜甫与李龟年难免会互相欣赏,

有人说,李龟年极少唱杜甫的歌,其实这并不是李龟年对杜甫有看法,

杜甫的诗,更像是言官创作的诗,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类,李龟年怎么敢唱出来?

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的开首二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虽说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在“岐王宅”、“崔九堂”的相遇,

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透过短短14字里,仿佛重现了昔日文艺名流聚集的场景,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在正月内连续三天举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天地三个盛典,

杜甫觉得机会来了,借机献了《三大礼赋》,

此举果真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还命宰相出题,在集贤院考杜甫的文章,

哪知召试的结果却说杜甫“名实相副”,只给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

直到四年后,杜甫才补了一个小官,他不愿意就职,又被赐任当个参军。

不幸的是,没有什么“苦尽甘来”,苦熬多年的杜甫仍然没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这一年又赶上了安禄山叛乱.......

突如其来的一场巨变,震撼的不仅仅是大唐王朝,

受波及的还有杜甫和李龟年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安沦陷后,杜甫带着家人流亡到了鄜州,在他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

本想投奔过去,不料却在路途中被叛兵赶回了长安

此时的长安,在战火摧毁下已是满目疮痍,杜甫心中愈发悲痛,

两年后,杜甫终于从长安出逃,见到了唐肃宗,

令人高兴的是,杜甫终于当上了皇帝身边的谏官——左拾遗;

但随之悲哀的是,没多久杜甫因为仗义执言,却被问罪贬官.......

杜甫安稳的日子并没能过多久,

战火再次扑面而来,杜甫不得不再带着家人在兵荒马乱中,一路流亡回到了华州。

此时的杜甫眼神里再也没有往日的神采,

颠沛流离之中,他所见到的都是百姓的疾苦,而肃宗这个小朝廷还是那么浑浊,

极度失望之余,杜甫彻底放弃了官职,带着家小远走,辗转多地,另谋生路。

同样没落的还有李龟年,

逃离长安后,李龟年不得不依靠卖唱来维持生计,

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到底都迈不过去心中的惆怅.......

公元770年的春天,也是杜甫在人间的最后一个春天,他意外与李龟年重逢,

对于共同经历盛唐的两个人来说,

回忆再美好,终究也是回不去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江南如此绚丽的季节,

在极美的落花美景之下,

落魄的两个人,就如同没落的大唐盛世一样,又哀、又痛、又无可奈何,

世事无常,动乱的社会,曾经多想赞美盛唐,如今就有多少千言万语去感伤,

短短28个字,

将大唐四十年的历史,悄无声息地展露了出来,

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

但透过杜甫的追忆,却将安史之乱前后的世况通过对比表现出来,

大唐气数已尽,杜甫站在这个边缘,看尽了社会腐烂,

一花一景一人,既是人生,也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史,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