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在新生阶段的雾化烟行业已经提前开始内卷。

最集中的体现便是价格层面的白刃战。定位于引流的低价主机成为了几乎每一家品牌的标配。先是去年 YOOZ柚子以 9.9 率先发难,随后 19.9、8.8 等价位段都挤进了一众品牌,甚至前段时间喜雾和 JVE非我发布的新品,直接祭出了“白送”终极杀手锏。

原因不难理解,无非是将用户转化的门槛降到最低。这一“转化”并不仅限于从传统烟草向雾化烟的转化,更是品牌之间的用户之争。显而易见,比拼的无疑是哪家能以更低的价格,给出更大的电池、更漂亮的外观,更扎实的工艺……新生阶段的行业就已经开始了内卷

雾化烟行业的内卷从何而来?

所谓内卷,指的是某一个领域发生了过度竞争,导致参与者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内卷的本质是向“内”演化,往往是几种固定模式的不断重复,既没有创造力也缺乏多样性。

而如今的雾化烟行业,已经具备了极强的内卷化特征。

一方面,疯狂开店,但市场大盘增速却远低于门店增速;

在推广受限的大背景下,门店数量不只是提升估值的关键指标,更是品牌露出的核心环节。绝大部分省代动辄便是单月数十家的建店指标。KPI 是不断上涨的,但是每个城市的优质点位相对有限的,这就导致目前不少头部品牌正在不断缩小距离保护限制。

但与之相对的是,雾化烟在国内烟民群体中的渗透率依然非常有限,用户基数目前并不能真正支撑起如今数量暴涨雾化烟门店。据我们了解,最近几个月来,绝大部分店主都出现了业绩下滑。

另一方面,门店增速过快又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战的白热化;

以某头部品牌为例,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多次力度颇大的促销活动,以其中某一次为例,甚至将一代 1 杆 11 弹的价格打到了可怕的 398,折算后雾化弹甚至低至 11元/颗。

表面上看,是头部品牌试图以更强的品牌力与更低的价格抢走更多用户;但从深层次来看,正是因为无法通过更强的产品力吸引并沉淀用户,不得不诉诸于频繁的价格战。

这背后正是如今产品高度同质化带来的副作用。难怪有人调侃,摆上一排主机,盖上 LOGO 之后完全分不清产品来自哪个品牌,便是其最好的写照。

在内卷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使得行业如今陷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存量竞争。

说到底,作为一种被证明有效的替烟减害工具,雾化烟本应不断向更多的传统烟草用户伸出橄榄枝。但以当下高度同质化的产品,以及损失一部分用户体验无休止价格战的玩法,显然并没有将增量做足,大家都在一个池子里互相争夺老用户。

内卷之下,为何雾站集合店不慌

雾站集合店并非后起之秀,2019 年成立并推出自动售卖机。但雾站集合店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高调。套用一句话就是“江湖中看不见我,但处处是我的传说”。比较起如今动辄上百万的补贴,雾站集合店尽管走得不快,但至少在一条差异化的路上走得比较稳,也使得其在如今内卷的大环境下并不慌张。

一方面,雾站集合店应该是国内先行的集合店品牌,在调性上足够差异化;

定位则决定了其动作的边界。雾化烟是流量生意,开最多的店,砸最狠的钱,目标就是赚所有烟民的钱,能做所有烟民的生意。雾站集合店一开始就定好了多品牌多口味,无论是门店的设计与选址、产品设计等等维度,都是服务于这一标签,并在用户心智中不断加强。

其二,在模式设计上,雾站集合店也与专卖店品牌进行了显著的区隔;

事实上,对于集合店,多品牌多品类多口味,前期由雾站精选品牌,根据各品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将市场上的品牌分成流量品牌、主推品牌、利润品牌,再结合加盟商当地的情况推荐品牌搭配,有流量产品前方吸引客户,有主推品牌维护客户,有利润品牌维护加盟店,步步为营,走好每一步!增加坪效只是开始,更重要是持续地为店铺经营打开局面。

换言之,对于用户而言,客户不用担心买不好,更不用担心买不到。

实际上,雾站集合店的目标用户群,不仅是目前大部分品牌都尚未能覆盖到的;还补充了复购转化需求。要知道,很多新品牌还是需要推广的,这也锻炼了店铺的拓客维护能力。

走得不快,但走得稳

在我们看来,内卷的行业大环境下,雾站集合店走得不是最快的,但走得绝对是最稳的。沉得住气,往往在于对于局势有着清晰地判断,以及基于判断进行了阶段性的布局。

行业监管正在路上,而雾站集合店的内功与经验有助于其在下一个阶段弯道超车。

长远来看,如今行业的内卷不过是序曲,在市场监管力度不断提升,相关政策标准逐渐落地之后,无疑还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借用雾站集合店CEO一句话:“我认为,今年才是雾站集合店的‘元年’,更是电子烟集合店的爆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