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很多新手爸妈们有没有发现,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粉粉嫩嫩,可好看了。

可是没过几天,宝宝似乎变丑了,原本粉红的小脸蛋开始泛黄,甚至眼睛也开始变黄,成为了一个“小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是发生了“新生儿黄疸”。

都说“十个宝宝九个黄”,“新生儿黄疸”是绝大多数宝宝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那黄疸到底要紧不要紧、严重不严重呢?到底需不需要治疗呢?

「现在的孩子刚出生都会有黄疸的,晒晒太阳就好了!」
「没事的,我家孩子刚出生也是这样子,喂一点水就好了!」
「你喂给宝宝一口新鲜的蜂蜜,让宝宝含在嘴里就不会高了!」

这时候,父母们可能就会开始从亲戚、月嫂、朋友那里听到一些建议和土方子了。

问题是,这些建议靠谱吗?应不应该采用这些建议呢?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病学把出生28天内发生的新生儿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

其原因在于新生儿因肠肝循环尚未健全而导致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的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综合征。

新生儿黄疸依据黄疸出现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水平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为什么刚生下来的宝宝容易得黄疸呢?

因为胎儿在母亲体内处于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为了适应这个环境,胎儿通过代偿性的红细胞增多来适应这个环境,出生以后,宝宝建立了自己的呼吸系统,有了足够的氧气,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太多的红细胞了,那么多余的红细胞就会在短期内大量的破坏,产生过多的胆红素,加上刚出生的宝宝,肝脏的转化能力有限,不能短时间内一次性解决这么多的胆红素,所以,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就黄了。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疾病的原因,比如头颅血肿、溶血、严重的感染、肝炎、胆道闭锁、G6PD、先天性甲减等,以及母乳性黄疸,需要注意鉴别。

生理性黄疸要治疗吗?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除外各种病理因素的黄疸,其特点如下: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消退较慢,可延长到2-4周;

胆红素数值:
足月儿不超过220.6umol/l(12.9mg/dl)
早产儿不超过256.5umol/l(15mg/dl)

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一般足月儿约2周,早产儿约4周可自行消退,正常喂养即可,提倡纯母乳喂养,天气许可情况下可适当户外活动晒晒太阳(但避免太阳直晒暴晒)。

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我们不能简单通过数值来区分,医生会根据宝宝黄疸发生的时间、进展情况和围产史以及合并症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判断。

例如过早出现黄疸,尤其在出生24小时之内宝宝就黄了;或者足月宝宝2周还没退黄;黄疸退了又黄上去,宝宝不喝奶、反应差、尖叫、抽搐等都需要特别留意。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母乳性黄疸发生在健康、足月的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是指健康足月儿纯母乳喂养后3—4天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除外其他原因,可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但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超过生理性黄疸。

迟发型出现较晚,常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黄疸持续2-3周甚至2-3月才消退。婴儿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停母乳24-72小时胆红素迅速下降,重新哺乳可再度上升。目前对母乳性黄疸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黄疸该如何治疗?

对于发生黄疸或可能发生的婴儿,有3种干预方法可以降低胆红素水平,分别是促进肠内喂养、光疗、和换血疗法(常用于重度黄疸的宝宝)。

对新生儿黄疸最有效、安全、基本、副作用最少的方式是“光疗”,可以通过特定的波长改变胆红素的结构,转变为无神经病毒的水溶性分子结构,加速从体内排出,预防出现重度黄疸而需要换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一过性发热、皮疹、腹泻、影响母乳喂养等,一般都不严重,停止光疗后即可恢复。